近年来,四川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大力培育多元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目前,全省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9个,建成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800个,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60个、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60个,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强县60个,建成现代畜牧业重点县46个。
着力政策创新,培育现代农业多元经营主体。突出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全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从登记、财政、金融、项目、用地、用电、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推进财政支持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促进了农民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截止目前,全省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8117户,实有成员总数达到67.93万人,出资总额766.79亿元。
突出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积极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建立对家庭农场扶持专项资金,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发展。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特点的贷款产品,改进贷款方式,进一步提高对家庭农场信用贷款的授信额度。目前全省家庭农场达6267个。
突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进“两个带动”的意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培育企业集团,做大川茶联盟,打造千亿产业,改变“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千牌万品卖茶”的状况。目前,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省级龙头企业589家。
突出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等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0.19%资金研报]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完善“12316”惠农服务平台,整合涉农网站资源,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着力科技创新,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试行科技成果股权化,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精心组织“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入万家”活动,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符合现代院所制度的科研管理体系。积极推进雅安、广安、乐山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及90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目前,全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已达4个,居西部第一。
重点推进科技特派员与“三农”和龙头企业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对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消化吸收和掌握行业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开展集成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一大批熟悉“三农”政策、掌握现代经营理念、服务农户能力强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全省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7万人,建立了粮食丰产等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133个,科技特派员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480个,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980项,年产值达到12.9亿元。
着力投入机制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创新财政资金整合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优化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建设、财政扶贫开发等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统筹使用,形成部门协调配合、良性互动工作机制,集中支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农机化示范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一批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推行农民合作社授信贷款制度,加大示范社授信等级和额度,努力满足农民合作社开展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积极依法培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重点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完善差别化的涉农银行信贷政策。开展各类农村产权的抵押贷款创新试点,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大型农机具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加快创新涉农贷款担保方式、实物抵押方式、资金发放和结算方式,探索建立农民合作社发展共同基金,构建农民合作社融资担保平台。建立保险公司与涉农金融机构政策互补、风险共担机制。推进农业开放合作和农业招商引资。利用西博会和川台农业合作论坛等平台,对外招商引资,增加社会资本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