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法院深入开展“法官进社区”党员志愿服务行动纪事

23.06.2015  17:43

   6月9日,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海港区法院和燕北里社区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该院开展“法官进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经验,将这项活动在全市法院全面开展,进一步推进法治社会和和谐小区建设进程。至此,“法官进社区”活动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后终于在全市法院全面开花。

   从“没时间去”到“啥时候再去

   去年3月14日,市中院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倾听意见建议。燕北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徐福英提出邀请法官走进社区,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进行法治教育。对此,时任院党组书记、院长闫五一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人民法院作为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缺位,应该组织开展“法官进社区”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中院党组把试点安排在闫院长的联系点海港区法院。有法官认为:现阶段案多人少矛盾加剧,法院面临各种压力,“本身工作已经很累,还进什么社区?”“这也不是法院份内事?”的错误认识,院党组认为,虽然上级工作已经部署,但如果干警思想不通,如果硬性推进,法官积极性不会高,“极有可能形成应付、作秀的局面。而且作为试点单位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更容易推广。该院院长刘光明和主管院长、庭长层层动员,讲清“法官进社区”活动是法院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是稳定社区,减少和化解矛盾的基础性工作,号召干警以“法官进社区”行动为契机,明确为服务目标。通过动员和实践,大家逐渐认识到,这项工作确实能够将有限的审判资源做最大化的司法“增值”:不仅将纠纷化解在诉前,减少群众诉累,为社区服务,还可以节省司法资源,减少审判压力。而且与群众沟通更和谐,群众对司法工作增加了尊重和信任。很多参加活动后的法官表示:“原来进社区还挺好的,下次什么时候再去?

   从“老三篇”到“规范化

   “法官进社区”活动在全国早已经有不少法院开展过,而且过去海港区法院的法官也经常到社区提供法律帮助,不外乎宣传板、法律咨询、群众座谈的“老三篇”,作用不大,再搞法官进社区又能搞出什么新花样呢?活动一开始,不少法官心中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中院党组在经过调研后提出,法官进社区,要切实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正其位,立足职能,依法有序,不越位、不错位。

   该院党组反复研究了此项工作,立足于客观现状,准确定位“法官进社区”活动。他们从社区和法院实际出发,结合“社区需要法官做什么”“法官能为社区做什么”等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后,确立了法官进社区要紧紧围绕化解矛盾、释法答疑、法治宣传、回访帮教、司法建议和民意沟通等六项职责开展工作。既不能代替社区开展各项日常工作,又不能无所作为,要对发生在社区的各类纠纷,指导人民调解及时干预、有效化解;对社区居民提出的涉法问题给予负责的答复和解释,及时澄清疑惑、不解和误会;采取议案说法、观摩庭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指导、配合社区搞好普法宣传等。

   围绕“法官进社区”的六项基本职能初步达到了将有限的审判资源做最大化的司法“增值”、“拓展”和“延伸”服务的目的。各庭与社区对接后,社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法官提供的专业意见,提高解纷效率。去年9月,长城法庭接到了安居里社区主任的电话,称其社区有一妇女离婚后与前夫因为孩子抚养费问题产生纠纷,找到社区寻求帮助。主任想先通过电话和她前夫先谈谈,希望法庭能帮着调解。长城法庭的法官当即到了社区,主任和法官与这位居民的前夫通过半个多小时的电话沟通,前夫终于答应增加抚养费。此项工作开展以来,该院指导社区调解纠纷30余件,通过电话、宣传,解答咨询900余人次。

   近一年来,海港区法院他们在传统的个案指导、培训授课等方式基础上,还尝试了以案说法、有奖问答、车载宣传、模拟法庭等新方式,并为社区统一设置了“党员法官志愿服务工作站”、“法官信箱”和  法官联系卡,这些形式贴近生活,方便实用,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此外,他们还协助社区创建社区法治公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为老年人宣讲婚姻法、继承法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开展法律咨询,现场解答老年朋友普遍关心的问题。创建社区普法图书阅览室,为青少年们赠送法律书籍,还联合社区开展“普法文艺汇演”、举办“普法知识小讲堂”活动等,提高了社区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制意识,为打造法治社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身进”到“新进

   “各支部的活动时间、内容、图片资料随时汇总!方便大家及时留存。”  6月18日上午一上班,在为有效指导基层法院开展活动和各项工作中院政治部建立的“法官进社区”党员志愿活动微信工作联络群里,大家都接到了群主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薛文明发布的指示,所有加入此群各环节的领导、法官均表示“收到”,这一个微信群成了“法官进社区”活动的网上会议和指挥中心,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事,随时在群里聊一聊,领导及时给予指导,大家随时发表意见建议。海港区法院院领导和主管领导为了缓解法官工作繁忙,社区事情发生无固定时间的矛盾,在定期亲自下社区的基础上,增加了利用新媒体手段随时加强同社区居民的沟通,法官们公开了电话、邮箱,有的还建立了微信圈,制作了“法治在行动”PPT专题片分享到微信上。针对青少年正在成长期、法律知识缺乏、爱上网等特点,法官开设了“青少年法制QQ群”,为青少年提供网上法制教育,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

   从“法律援助”到“双赢

   为增强社区人民调解和依法管理社区的水平,法官们根据社区的特点和需要,开展了经验交流、庭审观摩、专业授课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婚姻、继承、物业、调解工作技巧等相关知识。一年来该院为社区进行培训23次,调研交流71次。社区干部普遍反映,通过培训和交流,增长了法律知识,对于法律程序有了清晰的了解,对于矛盾的化解更加得心应手。

   为提升群众的法制意识,从根本上减少纠纷。该院开展了大量的法治宣传活动。法官们针对不同主题和人群尝试了多种灵活的宣传方式。如,民一庭协助燕北里社区设计普法墙、宣传牌、举办普法晚会;民二庭在东环里开展以案说法;执行二庭在文明里与其他部门联合送法;东港庭、民四庭组织模拟法庭、庭审观摩;长城法庭组织安居里法庭体验,等等。不仅如此,法官还对社区的人民调解员进行了授课培训,对民调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了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能力。

   法官们充分发挥本职优势,灵活智慧地将法律宣传落到实处,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今年5月,执行二庭到文明里社区宣传时,有个大姐问:“我打官司输了,法院通知我履行判决书,我要是不履行,法院能咋办?”执行二庭的法官们给她详细地解释了不履行判决的不利后果,大姐听后频频点头表示,会按照执行通知履行。而这样的情况在法院时一般很多当事人都会认为法院“偏向、不公”而拒绝接受。随着社区干部法治素质的提高和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使社区的违法犯罪现象明显下降,文明化程度显著提升,社区的矛盾纠纷发生率也随之降低,社区邻里之间更加和谐,法官的工作压力也有所减轻,群众对法官的信任度也增强了,调解工作更好做了,原来单纯的法官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变成了“双赢”。 

责任编辑:马红娟  

文章出处:河北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