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多”出一秒 全国钟表将统一调慢一秒钟
记者从中国计量科学院获悉,7月1日早晨,许多人的电脑将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原来,今年1月5日,国际地球自转局发布公告称,全世界将在2015年6月30日实施一次正闰秒。地处东八区的中国(北京)时间将在7月1日早8时增加1秒,届时全国的钟表将统一调慢一秒钟。
什么是闰秒?为什么会产生闰秒?闰秒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吗?中国计量院时间频率所守时室主任张爱敏解释说,时间是人类最早认知的自然现象之一。基于地球自转的时标称为“平太阳时”,属于天文时。天文时借助天文观测得到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日长),然后将其等分为86400份(即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一分60秒),得到秒长。
但由于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速率并不稳定,时快时慢。20世纪中叶,随着量子物理理论的诞生和发展,科学家发现,某些量子现象的时间稳定性远远优于天文现象,于是出现了利用量子现象测量时间的建议,即原子时或原子秒。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原子秒取代天文秒。
国际原子时是基于铯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因此相对恒定不变,天文时则取决于地球自转的速率,会因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发现两者逐渐出现了偏差,且渐行渐远。于是有了一个“折中”的时间--协调世界时诞生了。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设立协调世界时(UTC)作为全世界通用的标准时间。
张爱敏说,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局(IERS)通过原子时与天文时的监测数据,当两者之差达到0.9秒时,就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会在下一个6月或12月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对协调世界时拨快或拨慢1秒,这就是“闰秒”。
张爱敏表示,自1972年协调世界时正式使用至今,全球已经进行了25次正闰秒调整,也就是说协调世界时一共增加了25秒。上一次闰秒在2012年,今年6月30日将是第26次闰秒,而且还是正闰秒。
尽管闰秒是按照国际地球自转局公告的全世界统一行动,但近年来,关于闰秒是否有存在的价值、是否要取消闰秒的争议一直备受关注。
张爱敏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使用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相差几分钟、甚至2小时(如乌鲁木齐时间),几乎不会带来什么不便。因此闰秒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对于航天等高精尖领域来说,闰秒却非常重要。“闰秒在众多领域,特别是新近发展的许多现代科学技术中反而显示了负面作用。比如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时标如果引入闰秒,势必中断定位、导航、授时的连续性。再比如,飞船1秒钟可飞行将近8公里,如果无规律地差了1秒,可能造成飞船偏离原定轨道,威胁其安全。”
为此,国际上涉及时间频率的两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计量大会(CGPM)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各自框架下分别研究取消闰秒的可行性。张爱敏表示,如果取消闰秒,在原子时和天文时之间“折中”的协调世界时(UTC)将回归原子时,促成全世界使用一个统一的时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