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01.12.2017  1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应以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知识创新助力基础研究、以问题聚焦和目标导向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以科学原理的拓展应用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聚力于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现实驱动和科学技术支撑。

强化基础研究,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牢固的科学支撑

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多地取决于技术的应用程度,而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学研究的深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迫切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河北而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大力强化基础研究,实现持续的技术进步。

基础研究为技术研究提供先导性科学原理,可有效提升技术研究的效率,减少技术探索中的盲目性,同时也为知识创新提供路径、思路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基础研究探索性、不确定性强,技术研究指向性、实用性较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方法也有一些差异。一些基础研究有时需要远离经济利益且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就有可能影响研究效果。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不同的是大多没有明显的指向性,有的也没有技术研究那么直接的现实有用性,但其对技术和经济的长远影响却往往是决定性的,尤其对人类长期生活品质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就像古人知道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对当时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却推动了人类关于宇宙的基础性研究,对后来的一系列宇宙学发现和航天技术及派生的航天产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是基础研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

科学研究需要关注长远,与现实经济有一定的距离。科学研究具有方式随意性、灵感瞬间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有些科学探索在开始时甚至找不到或摸不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时,尊重和倡导科学家的自由探索,鼓励科技工作者基于好奇心驱使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点到了要害,也给我们指明了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为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的方向和路径。

强化基础研究,既要特别注重深厚的学术积累,还要注重一些非常规、非共识、变革性的科学探索。科学发展到今天,许多常规性的问题人们已有了足够的认识,深入开掘的潜力不是很大,或有潜力但开掘的边界条件在当前还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一些非常规、变革性的创新研究。比如信息科学和技术中的语音识别问题,人们曾探索多年,原来的思路都是用计算机模仿人的发音,但准确率一直很低且难以提高。后来贾里尼克从香农等人的信息论和大数据的特点等方面受到启发,开辟了另外的技术路线,用大数据方法找出语音的众多特征,从不同的特征进行识别,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进而促进现代信息产业实现了新的发展。这个例子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助推技术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科学探索由于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经济较远且更接近自然本质,通常被人们称作基础研究或称纯科学研究。与重大技术问题所对应的原理探索,人们往往称其为应用基础研究。由于应用基础研究大多是与人类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因此应用基础研究往往是问题导向的探索且与技术的开发紧密相连。

以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技术发展进而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不仅需要目标导向,还需要围绕多方面问题聚焦发力。基于解决重大技术问题而实施的原理探索,与一般的科学研究又有不同,其典型特点是目的性较强,因此,应用基础研究亦应坚持目标导向。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不同路径对多个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等,提炼出其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进而深入探索研究,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深化到一定程度需提升探索目标,特别是要瞄准国家或国际重大战略需求,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社会的消费需求是科学和技术发展最直接和持久的动力。按这一原理部署科研工作,当前应着力在国家急需发展领域加强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他还具体指出,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省作为制药大省,应义不容辞在这些方面深化研究。再如,河北治理雾霾的任务十分艰巨,采取了许多措施且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彻底改变污染严重的局面,还需要在管理上、技术上进一步加大改进的力度,需要从雾霾形成机理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进而找到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我们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雾霾问题,还能开发出一系列实用技术,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科技支撑。

致力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和效率提升

科学研究相当于整座建筑的基础,应用基础研究相当于四梁八柱,众多领域的技术研究则相当于系统各方面的支撑结构件。在夯实基础、强化主干的前提下,还应深化相关结构件特别是关键结构件的研究,也就是关键共性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和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切实扛起肩上的责任,发愤图强、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提高我国技术研发的能力、质量和效率。

当前,我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与其他先进省市相比,有明显短板,必须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要争取在技术研发领域,特别是在对现有科学原理的深度解析和向现实技术转化方面有更大作为。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正确的理念和坚持精神至关重要,科学方法方面的启示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技术和科学有着一些共性特点,这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人们常用原理移植方法的科学基础。比如生物学上的远缘杂交理论和相关技术在农业、林业、草业、花卉业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甚至有人将这一原理用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上。将一种科学原理或成熟技术运用到新的领域,往往会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功。

从技术体系不平衡特性中寻找改进和创新的突破口,往往能有新的发明和创造,进而提升经济效率。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经济体系起支撑作用的往往不是单一技术,而是一个庞大的技术系统。在整个技术体系中可能有某些方面先进,某些方面落后。如果将落后的技术加以改进,整个行业和经济体系可能会发生质的飞跃和变化。这就需要在现有技术体系的不平衡特性中寻找改进和创新的突破口。只要其中的难点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个技术和经济体系的功效就会大大提高。这应该成为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的方向。比如在我国航空工业领域,如能在发动机制造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则将极大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突破制约国家和民族工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仅从单一方面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实行全方位且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产学研综合体中,生产企业最大的优势是了解市场行情,知道哪类技术对产业发展最为关键。作为技术开发主体的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应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与企业深化合作。要坚定地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积极性,全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在科技政策方面的改进和优化事关科学技术发展的全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完善鼓励创新的制度措施,更好地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发挥各类人才积极性。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广泛动员社会资本着眼长远,致力于科技创新,将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中。在科学和技术日益成为经济最重要推动力的今天,任何有远见的战略投资者,都应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技术创新,这是获取未来竞争优势最便捷的通道。我省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战略投资者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以科技进步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为开创新时代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局面提供有力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