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部长韩长赋6月17日表示,目前全国夏粮收获已过八成。根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的分析,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冬小麦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十一连增”。据统计,今年夏粮产量大约2600亿斤,大概增产30亿斤。虽然夏粮收成占全年的比重不大,但权威人士估计,在去年粮食“十连增”的基础上,实现今年粮食丰收基本无虞。
中国连续实现粮食大丰收,但粮食安全隐忧仍是庙堂与坊间关切的话题。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吃”的记忆太深刻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因而粮食安全既是最大的政情亦是最大的民情。所以,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农业,甚至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鲜见地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其中的逻辑关联不难理解。
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甚至今年将实现“十一连增”,为何中央仍觉不安呢?
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而同年我国三大谷物和大豆的总进口量合计为7439.14万吨,同比增长6.85%。从今年前4个月的数据来看,我国农产品(000061,股吧)进出口贸易逆差为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包括几大主粮在内的谷物净进口666万吨,同比增长86%。
枯燥数据背后折射出严峻的现实。随着2011年大米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我国粮棉油糖等主要大宗农产品出现全面净进口,今年这一态势将会继续强化,直接对国内农产品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上述所有进口的农产品,如果按照我国的单位面积产量,大概相当于在国外使用了7亿亩的播种面积,而中国正常年景的播种面积为24.5亿亩。
因而,粮食安全须在开放条件下实现。粮食安全形势逼人,但中央提出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完全切中肯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中央密集地表态,都将确保粮食安全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激增的粮食进口量正在考验“中国人的饭碗”。
开放条件下的粮食安全也不能完全依赖进口,原因是:其一,如果中国粮食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其二,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大量农民失业。
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必然存在。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按照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计算,到2020年,国内主粮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万—5000万吨。
农产品生产如此增长还赶不上消费增长速度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我们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二是在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大量农民转为市民后,由于其饮食结构的变化,新增了消费量;三是粮食的用途越来越广。
缺口必然存在,进口不能依赖,中国粮食安全的出路在哪?那就是科技支撑,惟有依靠科技支撑才能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就中国三大主粮的单产水平,其增产潜力巨大。据统计,中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来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仍然十分可观。
靠什么来提高农业效率?加快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等等。诸如此类的政策主张不一而足。但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能力关键要摒弃非技术因素的干扰,否则我们的农业科技进步只能裹足不前。因而依靠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安全不只是战略口号,而是战略体系,需要系统、全面、深入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