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生态审计”应成新常态

22.11.2014  13:03

张绪才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常态下,绵阳市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保护生态。除了关停污染源“治标”,还从制度层面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以求“治本”——推行离任生态环境审计,不管官员在任时GDP增长了多少、项目引进了多少,离任时如果生态环境不合格,将被问责。(据《华西都市报》11月20日报道)

现行的离任审计,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比如有无因重大决策失误而使公共财产受到严重损失,有无以权谋私、贪污、挪用公款、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有无违反财政、财务收支纪律的其他行为等。至于干部在任期内的生态建设工作开展得如何——当地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并不在审计之列。

而四川绵阳市的离任“生态审计”,则把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等,都列为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离任审计内容,无疑可以从制度层面矫正干部的政绩观,倒逼其增强做好生态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制度若能像审计“经济账”一样认真对待、坚持不懈,一定会对生态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靠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最近几年,一些地方的雾霾天不断增多,一些地方的地下水遭到污染,都与“只重经济、不重环境”,只算“经济账”、不算“生态账”的发展观念和做法有莫大关系。这样的发展,是背离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也不是百姓所期望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给后辈留下的不是“乘凉树”,而是沉重的“生态债”。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审计不够科学和全面。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主要是看该地的经济指标如何,考察干部也主要是“以GDP论英雄”,于是,GDP就成了许多地方政府工作的“指挥棒”:有的为追求经济增长,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有的为了完成财政税收任务,接二连三地上马污染企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离任“生态审计”制度的建立,是对离任审计的修补与完善,使干部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全面、公正,有利于扭转“唯GDP”的错误发展观念,倒逼地方领导干部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算好生态账,不失为改善生态环境、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笔者建议,应将离任“生态审计”推而广之,并使之成为干部考核的一种新常态。这样,我们才能尽快实现“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