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禳灾演傩戏 ——走进武安市固义村

25.03.2016  12:22

  固义村一角。

  固义村位于武安市西南部,背靠南洺河,南临龙虎河,与太行山脉的鹊娥山隔水相望。

  远远望去,这个居于华北平原最西部的小村庄似乎并无特别之处。虽然已是早春,但四下里仍然灰蒙蒙的,犹如一幅色彩黯淡的老照片。只待你慢慢靠近,它的古朴和神秘才渐渐清晰起来。

  进村必先经过一座砖石垒砌的拱形门洞,这也是固义的西门。门洞的石匾上镌刻着两个红色大字“故亦”,两边是苍劲有力的“威镇”“山河”。门洞上面是灰瓦起脊、青砖建造的小房子,里面供奉着关帝。村干部丁起元告诉记者,这种下通行人上建神庙的建筑在固义称为“”,约建于明代,里面供奉着不同的神祇。这样的阁原来有6座,现存5座。旧时,村内所有的房屋都在6座阁楼以内,夜间一关阁门,整个村庄的6个门户就紧闭住了,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如今村庄向外发展,阁外都有了人家,历经风雨的阁楼完成了它原有的使命,逐渐成为古村的标志性建筑。

  穿阁而过的是固义的前街。街道由青石铺造,几百年来人行、车辗、马踏,早已油光发亮,倒映着岁月的沧桑。丁起元介绍说,固义建村于唐代,旧称“顾亦”,又为“故亦”,后人写作“固义”,取其安定稳固之意。旧时,该村临着通往山西的大道,村中有车马店、饭庄等铺面多家,交通便利,商业兴旺。村内有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前街为主,街道两侧有古建筑百余座,俗语有云:“六阁二桥一神殿,四庙两堂一寺院”。如今这些古建筑隐藏在固义的街巷间,大都保存完好。

  丁家大院坐落在前街南侧,建于明末清初,以“房高三丈”著称。因主人外出,邻家大姐热情地搬来了自家的木梯,我们才得以登上房顶,一览院落全貌。这是一套坐北朝南的三进院,布局方正大气。最里边的四合院均为二层楼房,高大雄伟,厅堂、绣楼、仓房一应俱全,颇有晋商遗风。

  固义庙宇众多,看过了观音堂、献殿、玉皇庙、丁字阁,丁起元带我们爬上村北的高坡,这里坐落着固义村最古老的建筑——佛堂寺。据《武安县志》记载,该寺建于后周显德年间,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寄托着人们消灾延寿、祈福未来的美好愿望。历经战火刀兵,寺庙几经变迁,日趋残破。丁起元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还做过固义小学的校舍,“我小学有好几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如今,走过了千年风雨的佛堂寺正在重新修缮中,山风习习,昔日的暮鼓晨钟应该不会远了!

  探访固义,不能不说傩。在这个700余户、3000多口人的村庄,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行大型社火活动,其中尤以傩戏《捉黄鬼》最为有名。上世纪九十年代,武安傩戏以恢弘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打破了以往“长江以北无傩戏”的断言。

  丁起元说,村里的傩戏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据说有千余年历史了。“演出一般从正月十四的晚上就开始了。那时满街都挂着彩纸神符,到处都是勾脸儿或戴面具的村民。开路的是武生行头的黑白探马,随后是载歌载舞的花会,再就是神气的大鬼、二鬼和跳鬼,他们押着黄鬼,身后跟着百十名举着柳木棍的青壮汉子,大伙儿一边追一边喊,热闹极了。到了正月十五中午,黄鬼被押到村外的审判台上,由阎罗王判处极刑……

  丁起元绘声绘色的讲述,让人身临其境。看来,《捉黄鬼》无疑是一出全村老少齐上阵的好戏。在固义人心中,黄鬼是洪涝、干旱、虫灾、瘟疫等灾难的象征,更是目无纲纪、忤逆不孝、恃强凌弱、无恶不作的代表。通过对黄鬼的惩处和迎神祭祀等仪式,不仅表现了村民战胜自然灾疫、祈望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也在无形中警示后人:莫忘尊老爱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村里的老人们常说,固义是神明汇聚的地方,所以先人们才修建了那么多庙宇楼阁,还设计了请神捉鬼的傩仪。正所谓“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固义人心中的“神明”,更多的是那份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于伦理道德的尊崇。心中常怀敬畏与尊崇,他们才能生活得更加和谐、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