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行红线能否守住师德“底线”
——透视高校教师行为规范“红七条”
继教师节前规范中小学师德发布后,针对近年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问题,教育部9日再发新规,首次划出学术作假、招生徇私、索要礼金等违反高校师德的“红七条”,这也是我国首次对高校教师提出全面性的师德要求。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向教师“失德”行为亮红灯,不仅是一个道德呼吁,更是教育改革的制度化。唯有立法与监督并重,方能让高校教师真正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智慧之门。
教师严重失德高校主要负责人要被追责
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近期少数高校教师的失德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
教育部9日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牵头部门,由相关责任部门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开后门递“条子”,就能如愿以偿地将孩子送入名校;花点钱托关系,就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保研资格……近年来,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极为重要的高校老师行为“失范”,其实是一些老师利用手中不均衡的教育资源进行“寻租”。
——教学敷衍,兼职盖过“主业”。一些高校老师忙于“串场子”、乐于“找项目”,被吐槽“一流教授搞项目,二流教授搞教学”。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副主任、EMBA中心主任徐经长就因身兼6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被质疑。
——滥用资源,化身招生“掮客”。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2006年至2013年期间,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
——学术不端,科研论文“变味”。2009年,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被开除出教师队伍;2012年,获得国际设计“红点奖”的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石元伍被爆出获奖作品是抄袭学生毕业设计;今年5月,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世友因多篇论文造假被学校解聘……
高校教师禁行
的七条“红线”
禁止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禁止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禁止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禁止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禁止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高校教师有违反“红七条”情形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守住制度红线
上好师德修养“第一课”
教师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其中师德建设摆在首位。师德修养是教师入职培训的“第一课”,这不仅是道德的呼吁,更是制度建设的需求。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说,应该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规定教师收受财物达到多少数额即犯受贿罪。
“守住师德红线,长效机制是依法治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校需严格按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清理校规中与法律冲突的条款;对于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一律按照法律程序处理,不能姑息迁就、为维护所谓的声誉而有报不查,让“红线”成为“遮丑”的虚线。
建立师德档案、考核奖惩机制,完善优胜劣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让教师自愿遵守师德准则、履行职业使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等改革要向纵深推进,让教师真正珍视并热爱‘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熊丙奇说。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