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美了 幸福指数高了

06.06.2016  21:39

环境绿化美化,卫生状况良好,无脏乱差现象;路面硬化、平整,无明显坑洼积水,排水设施完善,无露天排水沟渠;倡导‘垃圾减量分类’,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定时清运;楼门内干净整洁,楼道无堵塞,墙面、玻璃无污秽破损,照明灯完好;社区日常管理服务规范有序;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这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体系中有关社区生活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我市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很多老旧小区都进行了改造整治。道路整修、管道改造、绿化建设、外墙粉刷、完善安保措施等多项工程的开展,让一个个老旧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变化。“环境变好了,人的心情舒畅了,邻里之间也更加和睦了。”近日,记者走访多个已经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听居民讲述身边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

记者深入老旧小区,感受改造工作带给百姓的实惠与便捷——

地质大队宿舍内的路面全部进行了硬化,路面坑洼、黄土裸露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居民再也不用为出行不便犯愁了。

在华柴宿舍,曾经杂草丛生的地方,改造后变成了居民休闲的小广场,不少居民带着孩子来广场玩耍。

满足改造需求实行“对症下药

我家的水管‘鸟枪换炮’了,再也不用为吃水问题犯愁了。”家住建国小区南区的李女士说,她家住在6楼,管网改造之前,一到用水高峰家里就停水,做饭、洗衣服、洗澡都得错开高峰,特别不方便。小区内的自来水管网改造完成后,家里“吃水难”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据了解,位于槐安路257号的建国小区南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小区内有13栋楼,800多户居民。最近几年,由于二次加压设备老化、管道滴漏等问题,导致三层楼以上的居民吃水困难,成为了典型的“吃水难”老旧小区。为解决这一难题,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建国小区南区除了硬化裸露路面,还加入了“供水设施改造”这一项。

吃水难”的问题在我市的不少老旧小区都存在,尤其到了夏季用水高峰时,一些老旧小区的高层住户时常要面临停水困扰。造成老旧小区“吃水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老旧小区年代久远,导致小区内部铺设的供水管网普遍老化,超期服役,腐蚀堵塞,且多存在“跑冒滴漏”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还直接造成了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水压的下降,也是造成水压不足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市政管网压力正常,也会造成小区内部住户用水压力不足。与此同时,有些老旧小区虽然加装了二次供水设施,但是由于维护管理不及时或者运行费用无法收齐,致使小区二次供水设施处于停运或频繁故障状态,造成小区居民用水困难。

为了解决老旧小区的“吃水难”问题,我市结合“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工程,对主城区上百个老旧小区的供水设施,包括庭院管网和二次加压设施一并进行改造。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改造完成后的老旧小区供水设施的规范管理。

老旧小区改造让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小区的路面平整了、环境好了,家里用水也方便了,热水器、洗衣机终于又‘上岗’了,我们从老旧小区改造中确实得到了很多实惠。”家住建国小区南区的赵女士说。

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同老旧小区的改造方案也不尽相同,例如颐安苑小区侧重于路面硬化,友谊北大街生活区侧重加装安保设施,青园小区侧重基础设施维护以及引入物业管理,这一切变化都源于老旧小区的“订制式”改造。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如果实行统一的改造方案,很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实际上,每个小区都有自身的具体问题,难免会出现部分问题改造不到位的现象。”桥西区住建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去年,我市第一次将老旧小区改造责任从市级分配到区级部门,基层单位的街道办、居委会针对老百姓的呼声,对症下药,真正满足了老百姓的改造需求。

居民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平整的道路、整洁的环境……一走进位于中山西路的地质大队宿舍就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些都得益于我市对老旧小区进行的改造。

地质大队宿舍内最早的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最晚的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小区内有13栋居民楼、800多户居民。那时候建成的小区路面很多都没有硬化,黄土裸露。小区内还有很多常年积累下来的垃圾堆,到了夏天,蚊蝇肆虐,环境很差。去年5月,该小区的改造工程正式开始,清理垃圾、硬化路面等改造工作根据居民的意见逐一完成。

跟改造前相比,小区现在完全变了模样。”家住地质大队宿舍的秦瑞山说,原来,他晚上都不敢出门,岁数大了腿脚本来就不好,小区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就怕一不小心摔一跤。“现在,小区内道路平坦、整洁,我吃完饭就出来溜达,跟几个老哥们一起聊聊天。

以前最怕下雨了,每逢雨天小区总会积水,根本没法走。现在好了,路面硬化,下不下雨都一样,小区内清清爽爽的。改造前后的种种变化,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实惠。当时,我们很多居民还自觉参与到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我们与居委会、监理公司一起承担对施工单位的监理责任,不少施工项目都是在居民的建议下进行的。”居民刘清河说。

与地质大队宿舍的情况一样,在老旧小区改造前,华柴宿舍也是黄土裸露、杂草丛生。去年,小区内进行了路面硬化、楼道粉刷、垃圾道封堵等多个项目的改造。“如今说旧貌换新颜一点也不夸张,以前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大路,垃圾堆、杂草没了,闲置的空地也规划出了健身广场……”说起改造前后的变化,华柴社区居民许世亭赞不绝口:“以前,除了冬季,我们社区的志愿者一年四季都得组织拔草,小区内的杂草到处都是,一个星期就得拔一次。现在,小区进行了改造,裸露的路面有的进行了硬化、有的改成了绿地,再也不用惦记拔草了。

如今,我们社区内道路平坦、整洁,还有健身广场、活动室、绿地、停车场等,小区内规划有序,既干净又安全,居民们特别舒心。之前脏乱差的影子一点也看不到了,小区的品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家住华柴宿舍的谭惠芳说。

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老旧小区不只是外观上变得整洁漂亮了,在看不见的“地下”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堵塞的下水道被疏通,老化的管道也已经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随着改造项目的推进,很多小区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生活品质、小区的品位也随着提升了。”桥西区住建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寻找管理服务的“特效药

希望小区改造以后,后期管理能跟上,这样小区环境才能维持好。”看着小区改造前后的巨大变化,一些居民高兴之余,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让很多市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可是如何维护好改造成果,让老旧小区的干净整洁成为常态呢?桥西区住建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除了对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外,也引入了市场化物业管理,为没有实行市场化和产权单位管理的老旧小区寻找“管家”。针对老旧小区的管理问题,他们在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让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和业主共同参与,引导物业规范服务,使老旧小区的管理也走向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透明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避免了老旧小区“旧病复发”。

说起老旧小区的管理问题,有市民推荐了宁安小区的管理模式,希望能对其他老旧小区的管理起到借鉴作用。十几年前,宁安小区曾是一个典型的“三多三无”老旧小区:流动人口多、特殊人群多、历史遗留问题多;无物业管理、无产权单位、无人防物防。从一个被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甩下的烂摊子到市级综合治理示范社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宁安小区用十余年时间探索出了一套“五位一体”治理模式:党支部是核心、居委会为基础、业委会系纽带、物业公司当管家、社区警务室民警做保障,五股力量拧成绳,“自治”与“共治”相结合,为老旧小区创造出了一剂管理服务的“特效药”。

对老旧小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能直接改善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加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时,对于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维护,应该建立一套管理办法,让老旧小区从改造到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市民范文浩说。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惠民工程,小区居民是居住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也应当主动承担起维护小区环境的相应义务,比如在物业公司接手管理小区后,居民要按时缴纳物业费,尊重物业工作人员的劳动,自觉维护小区楼院卫生等等。”市民杨慧娟说。

征稿启事: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每个市民既是城市文明的最终受益者,也应是文明城市的直接参与者。文明从市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等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人人都应成为城市的“窗口”、“名片”和“品牌”。市民可以谈谈对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认识、意见、建议,以及感受到的身边变化等等。

投稿可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