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日报》:张伯礼的两次“战疫”:“天津老张”的诗与泪

10.02.2021  10:12


张伯礼。(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以下稿件被印尼《印华日报》、柬埔寨《华商日报》采用:

  (抗击新冠肺炎)张伯礼的两次“战疫”:“天津老张”的与泪

  中新社石家庄2月5日电 题:张伯礼的两次“战疫”:“天津老张”的诗与泪

  中新社记者 鲁达 陈林

  “昔赴江汉茫然惕,今战石门壮怀情。”古稀之年的张伯礼,在石家庄抗疫间隙,填词《踏莎行·石门战疫》。

  两天前,在圆满完成河北“战疫”使命之后,张伯礼再度凯旋返回天津。从武汉到石家庄,一年间他因两度亲赴“战疫”一线指导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救治而受关注。他的诗词和落泪的视频,也在网络频频走红。

  作为抗疫专家,张伯礼将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用于武汉抗疫,是国家表彰的“人民英雄”;作为诗词爱好者,“老张”笔下的抗疫诗词一次次引发热议,尽管受访时他总说不会写诗、是“顺口溜”;作为亲历武汉疫情的“平常人”,再次忆起常会落泪,不论在会场,还是录电视节目。

张伯礼发言。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此前,张伯礼在石家庄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说起防护服上写的“天津老张”,张伯礼笑着说,老张最普通,也没人重复,平常自然、通俗易懂。他还透露,这也是他的网名,每次进病区前总会写“老张”。

  “老张”的诗词,在网络一次又一次引起讨论,当然也不全是褒扬。但这并不影响这位“喜欢读诗”“喜欢写写诗”的中医人,在公开场合表现着对诗词的“喜欢”。聊及诗词,他对记者谦称自己“水平不高”,“是班门弄斧”,“但是喜欢!”。此前在与媒体连线时,他说诗里可以蕴蓄很多东西,“可以让你去思考”。

  梳理一年间他公开参加的活动报道,“诗词”已是高频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武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引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冲破黑暗夜,重见满天星”表达抗疫形势的好转;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开幕式上,他用“莫说传媒皆书生,战疫不惧亦英雄”为去武汉报道抗疫的记者点赞;再访“千年药都”河北安国,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报告会上他赋诗《安国药都》。

  面对媒体,张伯礼也常会主动聊起诗词,甚至惹得有主持人开玩笑称他是“被中医药耽误的诗人”。在中央电视总台《开讲啦》节目上,他讲述了其中三首诗背后的故事:去武汉飞机上,不知前方情况时,匆匆写下“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在新增病例下降、判断很快能取得阶段性胜利时,随即填词“鏊战疫魔须坚忍,凯旋班师踏清明”;武汉解封时,他留下了“黄鹤一眺三镇秀,龟蛇两岸千里黄”的诗句。

  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在他率领中医医疗团队进驻的江夏方舱医院,500多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武汉的82天,他留下的不仅是十几首诗词,或许还有一份内心深处沉重而铭心的记忆。每每谈起时,常是落泪处。

  在受疫情影响推迟的全国两会分组审议报告现场,说起武汉抗疫医护人员奉献精神时,他瞬时落泪上了热搜、也感动着网友;在接受中央电视总台《面对面》采访时,刚谈起武汉之行,中央领导对中医药的信任令他哽咽落泪;《故事里的中国》中讲到志愿者又热泪盈眶,陪着他落泪的,还有场内外的观众和网友……

  武汉疫情期间,张伯礼曾因疲劳过度等因素致胆管结石嵌顿胆囊炎发作,摘除了胆囊,为此体重减轻了15斤。他还自嘲这是与武汉“肝胆相照”,也是从病后“知道自己真是老了”。

  他笔下的这段“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的经历,在“诗词的女儿”年近百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笔下,是“积劳转作胆囊炎,手术割除犹笑谈。戏说胆囊留武汉,翻身上马战犹酣”。这是她“读张院士赴武汉抗疫感人事迹而作”后,“赠张伯礼院士”。

  张伯礼曾说,与叶先生相识缘起看病,也因自己喜爱诗词,敬仰诗圣,这种友谊已超出病人与患者。

  今年河北疫情发生后,张伯礼重新“披甲”、再度逆行出征。这是新冠疫情首次在农村地区流行,呈现高度聚集暴发。连日来,张伯礼一次次深入河北省胸科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邢台市第二医院等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红区”巡诊,诊治病人。同时还制定系统方案指导中西医结合康复工作,并总结了农村疫情特点和防控策略,供领导参考。

  “去医院、开会、写东西、弄材料”……这是日常工作常态,在他看来,写写诗词也算是一个业余爱好,“也作为一种消遣”。工作累了换换脑子,干点儿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网络上,很多人在关注他的诗词和泪水同时,也表达着对英雄出征的敬意。许多网友通过原创诗词,表达了对他的敬意。

  “新冠大疫伤亿杰,百万生灵灭。”近日,他的助手给记者发来了这首新填的词“诉衷情”。这是张伯礼在得知全世界新冠肺炎确诊者超过一亿人、死亡者210余万时,“痛感而作”。(完)

编辑:【郝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