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情境中审计青年的学习方法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使得青年审计人员可供支配的阅读时间越来越碎片化,阅读方式也呈现出浅阅读特征。阅读只是被动接受,缺少对信息的归纳消化。虽然每日阅文无数,实际工作中还会经常遇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这是碎片化阅读情境中,青年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碎片化阅读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时间的管理者。“一天到晚忙得很,没有时间学习”,这是青年审计人员经常说的一句话。其原因在于不会对零碎时间进行统筹,化零为整。一般情况下,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工作日的早、午、晚三个时间节点。早晨时间短暂却宝贵,是了解天下大事的黄金时刻。乘车族上班途中可以快速浏览微博、微信中的社会热点;开车族可以通过车载广播收听新闻节目,快速了解新鲜资讯和热点信息,紧跟时代步伐。中午可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分配学习和休息时间,以保证下午的工作效率。晚上时间最集中,可以拿出两到三个小时学习业务知识或专业技能。周末利用一天时间处理家务、社交或陪孩子,剩余一天用于学习。集腋成裘,将时间化零为整,每月就有近一百小时的时间可以利用。
做读本的选择者。碎片化情境中的阅读,以快、碎、杂为特征,带有明显的社交性质。犹如快餐,只为充饥,不求营养,少有思考和回味。信息的提供者多是对原文原著的解读或引申,存在角度差异或过度解读问题,难免打上解读者的思想标签和偏好烙印。此类信息阅读多了,反而使人真假难辨,无所适从。真正传播思想、开阔视野、提高技能的读本是原文原著。审计青年干部要重点阅读法律法规原文,深刻理解法律主旨,将法制思维运用到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适用法律条款,准确界定违法行为;要重点阅读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报告原文,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工作重点,让审计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服务;要重点阅读审计、会计、财政、金融、基建、环保等领域的经典书籍,培养开阔的视野,争取成长为“复合型人才”。防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断章取义、人云亦云。
做档案的挖掘者。审计档案是一项宝贵的审计资源。一卷审计档案就是一个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微电影”,不仅是审计人员劳动成果的结晶,而且体现着审计人员的审计思维、审计思路、审计方法和查证技巧。青年审计人员理论知识丰富,知识更新迅速,但实战经验不足,通过阅读审计档案,可能了解常见的舞弊手段和查证方法,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由于审计档案有严格的保密要求,档案借阅要符合相关规定和程序。
做知识的回顾者。温故而知新,是先贤留下的至理名言。这种学习方法直到现在依然行之有效。知识和能力有层次之分,正如王国维先生提出做事做学问有三种境界。首先要孜孜不倦地学习,“望尽天涯路”;有所获之后不要浅尝辄止,而要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悔”;最后经过短暂的迷茫而豁然开朗,进入新的境界。作家写文章通常不急于发表,而是放上一段时间,再回过头看,往往会发现之前的不足,也是这个道理。青年审计人员可以多准备几本枕边书,经常翻看,就会读出新意。当然,当审计实施方案不知如何编制,审计项目实施遇到困境,审计报告撰写无法取舍时,不妨暂时放下,重新理顺思路,想想做过的项目,查查以前的档案,说不定就能另辟蹊径,柳暗花明。(王会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