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赵县有位乡村杆秤匠 东方智慧传承人(图)

15.09.2014  18:41

制秤是个精细活儿

    燕赵都市报记者徐东洲 通讯员赵志勇文/图

    杆秤制作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重的基本量具。相传,他的发明人为春秋时期助越王勾践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后世称他为陶朱公。这样算来,杆秤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称量工具逐步取代了杆秤。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也快要在时光的打磨中消失了。

    小村落中孤独的杆秤匠人

    千百年来,杆秤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前,我们身边并不缺少杆秤匠人。作为一种衡器,每家每户都会备上一两杆大小不一的杆秤。时光荏苒,随着电子秤的出现,杆秤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杆秤匠人几乎在一夜间消失了。

    刘庆文居住的沟岸村,是赵县最西边的一个小村落,也是个三县交界的地方,北与栾城相邻,西与元氏搭界。很早的时候,沟岸村村北有条大沙河,因村子紧靠沙河沟岸旁,故取名沟岸。刘庆文曾经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杆秤匠。他今年59岁,人长得高高大大,结结实实,说话面带三分笑,透着昔日买卖人的精明与和气。他20岁上就跟父亲刘福科当学徒,学做杆秤也学卖秤。父亲活了87岁,今年春天刚刚去世。市场没有开放那会儿,他经常骑车驮着百十来斤的杆秤走村串户偷着卖杆秤,常去的地方就有元氏、栾城和赞皇,最远到过山西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