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路径观察

03.03.2016  10:00

    曾经的水泥厂,如今成了高新技术的转化地。

    春节刚过,位于石家庄鹿泉区东焦村的航天威科公司,已开始忙碌着试生产。一座现代化的车间内,一株株微生物菌体正“”在罐体中悄然发生着反应,生成抢手的微肥。

    曾因产能过剩而被拆除,如今借力“外脑”而重生。要绿水青山,也要飞速发展,这个看似很难求解的难题,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路径。

    怎样才是正确地看待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坚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经济发展新常态,统一思想认识,真正认真学、潜心悟,真正弄清楚、搞明白,尽快摆脱旧的思维、旧的路径、旧的方式。”“要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对不适应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县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专题报告,在我市上下引起强烈共鸣。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在倡导创新、协调推进的同时,如何写好绿色、开放、共享的大文章?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守好底线

    发展与生态比翼齐飞

    这几天,深泽县红柏家纺市场及产业孵化园项目的负责人宋亚坤,忙碌且欣喜着:项目资金到位,车间和仓库也已开建,一切都非常顺利。

    虽然2016年刚过去2个月,但该县已有8个大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都是先过了严格的投资强度、能耗、环保等综合“评估关”后,才实现落地的。

    “对污染较重、附加值低及高危的项目,即使投资额度再大,也坚决禁止落地。”深泽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绿色发展的重点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始终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杜绝污染企业、污染项目……”赵克志在专题报告中强调。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强力推进“压煤、抑尘、控车、减排、迁企、增绿”六大措施,累计压减燃煤998万吨、炼铁产能158万吨、炼钢产能160万吨、水泥产能1850万吨。

    与此同时,我市也着力探索生态经济、新兴产业的“乘法”。比如,集中实施洨河、汪洋沟、磁河综合整治工程;五年完成造林260万亩;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围绕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除了既有措施外,按照规划,今年,我市将持续发力,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抓好生态保护和修复。

    比如,将开展散煤、焦化行业、露天矿山、道路车辆污染整治四大专项行动,对重点行业和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年内净削减煤炭50万吨;开展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等。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抢抓机遇

    对外开放空间不断拓展

    如果说经济下滑的大环境,让不少企业直呼吃不消的话,那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而言,一定是当前最大、最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

    赵克志在专题报告中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机遇,必须主动作为、乘势而上。

    机遇面前,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积极加强与京津对接,取得了可喜成效。尤其是京石城际、十个重点承接平台等重大项目等列入国家和省规划,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正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区,中关村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基地项目正有序推进中。这里将建设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和测试生产线,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以此为依托,也必将带动我市测试封装产业及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

    位于晋州经济开发区的清华诚志科技园,则是通过吸引清华大学、清华校办企业及清华校友企业前来创业,走出了一条“园校合作”、“园企合作”新路。眼下,已有艾森德等多家“清华背景”的精细化工企业落户,有的已正式投产达效。

    利用好国内市场引进来的同时,以宽广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也必不可少。

    “年前,赞比亚北方省已成功安装200台‘苹乐’玉米制粉机。对方还称赞咱们的机子质量好,解决了当地民众的生活难题。”虽然说一口正定方言,但苹乐集团的负责人李建军却早就“跨行业、走出去”,在埃塞俄比亚建了两个水泥厂,还与赞比亚签了2000套玉米设备,市场看好。

    可喜的是,更多的“李建军”已经蓄势待发了。他们一个个正在准备或已经走出国门,办水泥厂、玻璃厂、金刚石工具公司等,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优势,为企业觅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推进共享

    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在平山县北东黄泥村,以前只能晒点儿庄稼的屋顶,如今,一天能发30度电。

    “俺们村人均耕地少,也没啥企业,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多亏市里给了一系列光伏发电扶贫优惠政策,帮着在屋顶上建起了‘发电厂’,绿色、节能不算,还让家家户户有了小产业。”村支书齐建方如是说。

    平山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光伏扶贫试点县”, 一直将光伏发电作为绿色产业着力推进,近年来加速推进了中广核太阳、三峡新能源等一系列光伏扶贫项目。目前,正在规划实施6个光伏项目,共计投资16.8亿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

    正因为前面守住了绿色发展的底线和红线,注重开放、共享发展,这片土地上的民众才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在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压力大的情况下,我市经济却出现“拐点”,多项指标向好。“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比2010年增加1.6万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778.5亿元,占全省比重大幅提升。

    经济指标好看了,我市也因此有了更多资本,从解决群众最关切的利益问题入手,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让他们得到更多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

    比如,就地就业、灵活就业、农村创业在全市城乡渐渐兴起。在行唐县一家新型包装材料公司,30多岁的刘先生是一名技术工,在他看来,家门口就能就业,而且待遇又好,还能更多地照顾家里,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就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为根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

    今年,将继续鼓励科技人才、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52万人;推进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展特殊群体帮扶工程……

    学会正确看待和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后,实干更关键。在采访中,各县(市)区及部门有关负责同志纷纷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奋发作为、攻坚克难,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吴 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