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引入新技术 让小鱼当上水质“检测员”
26.07.2015 10:43
本文来源: 河北广播网
河北广播网7月25日消息(记者冠华)石家庄环保部门引入智能化生物毒性预警和应急监测技术,让小鱼当上了水质“检测员”
在省会平山县河西头村滹沱河的岸边,有一座智能化水质预警监测站,里面的水源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正在运行。
只见系统的下方有8个透明的玻璃罐子,每个罐子里都有3、4条身长3厘米左右的小鱼在游动,罐子上面的显示屏上是一条条不断变化的曲线,看起来就像心电图一样。负责运营设备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勇介绍,这8个玻璃罐子实际上是生物行为传感器,滹沱河的水被不断抽取到这里面,如果水中有毒性物质,鱼儿就会报警,曲线则相应发生变化。
刘勇:它是测鱼的摆动引起的电场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它是一个平稳的反应,如果有毒物质一下进入,浓度高了,它会突然一个剧烈反应,再逐渐降低;如果是低浓度一个污染物,它就会缓慢下降下来。我们就测的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变化,测水体的综合毒性。
由于鱼类等水生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对毒性反应敏感,让他们来做水质毒性的“哨兵”再适合不过。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洪纲告诉记者,他们选择的是青鳉鱼,也就是俗称的稻田鱼。
洪纲:青鳉鱼有很多的研究数据、成功案例,第二呢,青鳉鱼的个头比较小,反应比较灵敏。
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洪纲介绍,这种基于生物毒性预警触发机制的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在全国尚属首创。目前,石家庄市已建成三个水质生物预警监测站点,分别在岗南水库来水的滹沱河上游、黄壁庄水库来水的冶河上游和黄壁庄水库取水口。
此外,这些数据还可以通过APP实时传送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便于监测者实时了解水质污染及其产生原因。
本文来源: 河北广播网
26.07.2015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