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行唐县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
家住石家庄行唐县东井底村的郝战强怎么也想不到,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大山兄弟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的股东和工人,不但能享受“分红”,每个月还能再挣1500元的工资。
“传统扶贫模式都是把扶贫资金直接发给贫困户,或者用扶贫资金购买米、面、油等物资或猪、羊、鸡等畜禽发放到贫困户。”行唐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盖进良介绍,这种“撒芝麻盐儿”式的扶贫方式只能“救一时救不了长久”,当这些钱被“吃光用光”之后又会重新回到以前的贫困。贫困户穷,有因病、因学、因灾等客观因素,但根源是没有致富本领,缺少致富门路。
“为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扶贫方式,让贫困户从根上脱贫,我们探索将扶贫资金变资产,让贫困户入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股份经济合作社,让懂市场会经营的龙头企业去发挥资产的最大价值,从而带领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行唐县委主要负责人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创新思路。今年以来,该县积极拓展扶贫渠道,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改变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输血”的扶贫老路,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按照贫困户自愿、村委会审核、企业承诺等程序,实行“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的扶贫模式,让扶贫款变股金、贫困户成股民。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纪工委副书记,驻东井底村第一书记徐铭介绍,贫困户把到户扶贫资金投入合作社,是行唐县的一个创新之举。钱是给贫困户的,由合作社安排利用,合作社每年按10%的比例发放股金红利,既解决了合作社融资难题,又解决了贫困户独立搞项目资金少、缺技术、风险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贫困户还可以跟着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发展种养业,地还是自己的地,按照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要求和标准生产的农作物、喂养的牲畜等,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市场价格负责回购。这样让贫困户有保底收益的同时还可以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也避免了贫困户一次性把土地租给大企业集团后因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农户土地一时难以复耕、农民被迫成为“失地流民”的窘境。
行唐县大山兄弟土特产品有限公司是东井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选定的精准扶贫龙头企业,主要种植黑花生、红枣、小米、红薯、核桃等土特产品并对其进行加工、销售,公司效益稳步提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公司去年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厂房,今年计划新上两条红枣、核桃清洗、筛选、包装初加工生产线,但巨额设备投资让公司负责人犯了难。驻村工作组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架起“扶贫桥”,在村委会征求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东井底村377户贫困户以每户8000元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双方签订入股协议,贫困户每年年底按10%参与分红,还可优先到合作社打工赚取工资。贫困户种植黑花生、黑小麦等,合作社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种子,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最终以市场价格负责回购。
“贫困户入股好,个人不用出资,年底合作社以10%的利润保证贫困户收益,每月还能领1500元的工资。”谈及入股分红,贫困户贾军霞心里喜滋滋的。而作为合作社的法人代表,顾新校同样拍手称赞:“公司发展生产、扩大规模需要大量资金,扶贫资金入股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
据了解,目前该县已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68.8万元,为587个贫困户入股,带动1000余名贫困农民就业,户均增收2600元。(记者 岳金宏 通讯员 申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