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石家庄市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意见的公告

25.09.2015  09:04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石家庄市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拟提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为不断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推进地方立法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进程,鼓励广大市民有序参与地方立法工作,现将《石家庄市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广大市民提出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为2015年10月15日。

信函地址: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石栾路59号) 邮政编码:050024

联系电话:86689512 86689626 传 真:86689603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15年9月25日

石家庄市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温室气体及其污染物的排放、治理及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绿色低碳发展,是指在资源开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通过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及其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高效、节约、清洁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第四条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制度保障、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绿色低碳发展,发展和改革部门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主管部门;其他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扶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成熟可靠的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技术水平。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绿色低碳方面的技术推广、咨询服务和公益活动。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增强全民的绿色低碳发展意识。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减少温室气体及其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 规划与保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

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规划编制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规划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相应的行动方案。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碳排放、煤炭消费、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碳强度控制制度,设立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重点碳排放单位应当每年向市发展和改革部门提交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并纳入对下一级人民政府评价考核内容,结合中部县(区)、东部平原县(市)和西部山区县经济区域特色分类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市人民政府报告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实现情况。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碳排放权和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对纳入交易范围的单位实行配额管理,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鼓励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者参与碳排放权和污染物排放权交易。

第三章 能源管理与利用

第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全社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减少煤炭消费。

煤炭生产、销售和进口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商品煤质量进行标识。禁止销售、进口和燃用超标煤炭。禁止在未经批准的区域加工、存储经营性煤炭。

禁燃区内禁止销售和燃烧高污染燃料。

城镇和工业园区应当实施集中供热,拆除分散燃煤锅炉;农村地区应当减少散煤使用,推广利用清洁煤炭。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生产、加工、销售符合标准的燃油。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燃气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完善输送网络,加强供应协调,增加清洁能源供应。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供热。

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十六条 鼓励用能单位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推广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回收、能量梯级利用,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技术。

鼓励用能单位实施新能源、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支持农村利用液化气和可再生能源。

第十七条 电网企业应当优先支持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和余热发电并网。

第四章 低碳发展与转型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向集约、高端、低碳方向发展。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负面清单。投资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负面清单,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准入管理,将碳排放评估纳入节能评估内容。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应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

第二十条 鼓励企业在原(燃)料替代、工艺改进、设备更新和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输入、生产过程和末端治理等环节降低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重点碳排放单位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对不达标单位责令限期整改。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对高碳排放、高污染行业制定严于国家、本省的淘汰标准和差别化生产要素价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第二十二条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和节能环保产品生产规模化。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第二十三条 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第二十四条 加强推广农业低碳生产技术,调整种植、养殖和加工结构,培育优良品种,推行生态循环种养,促进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对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护重点预防区等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对不符合功能区定位、超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污染企业,实施淘汰或搬迁改造。

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十六条 城乡建设应当优化城镇空间和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高城市化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十七条 燃煤发电、钢铁、建材、化工等污染物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安装脱硫、脱硝和除尘环保设施,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运行。

第二十八条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引导农业生产者测土配方,合理施用化肥。

第二十九条 工业废弃物实施综合治理,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回收,进行分类投放和回收利用,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建立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

加强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加快污泥资源化利用,提高中水回用效率。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统一集中处理。

第三十条 加强林木、草地、湿地管理和保护。鼓励种植固碳优势树种,增加森林蓄积量,推进植树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生态湿地建设,增强森林、草地、湿地储碳能力。

第六章 绿色低碳生活

第三十一条 政府投资的、单体建筑面积规模以上(2万平方米)新建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设计和建设;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鼓励建设绿色住宅小区;推进绿色农舍建设。

第三十二条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低碳出行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公众低碳出行。

第三十三条 政府、企事业单位应当优先选购和使用低碳、节能、环保的产品和设备。

第三十四条 鼓励公民购买和使用节能、低碳产品,倡导低耗、节能、环保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第三十五条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绿色低碳主题宣传活动,有组织地开展绿色低碳公益志愿活动。

第七章 鼓励与奖励

第三十六条 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国土、建设、环保、税务、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应当优先支持和发展绿色低碳项目。

第三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投入,通过贷款贴息、奖励或补助等形式,对以下活动给予支持:

(一)节能环保产业化项目;

(二)节能降碳技改项目;

(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

(四)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五)绿色低碳研究课题;

(六)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

(七)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碳排放核查;

(八)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

(九)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和培训等。

第三十八条 应当对在绿色低碳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九条 企业主动升级改造,对未列入淘汰范围的落后设备和设施就地拆除回收或销毁的,市人民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第八章 监督与管理

第四十条 县以上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监督检查制度,被监督检查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接受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不良记录登记和向社会公开制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并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一)拒不接受排放总量控制和管理的;

(二)拒不淘汰落后产能的;

(三)拒不进行脱硫脱硝除尘处理的;

(四)拒不接受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或不达标单位拒不限期整改的;

(五)拒不提供碳排放报告、不接受碳排放核查的。

第四十二条 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每年组织核查机构对重点碳排放单位进行碳排放量核查,核查后应当出具碳排放量核查报告。

第四十三条 县以上煤炭管理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煤炭管理,对煤炭质量进行监督检验。

第四十四条 对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许可。

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督促重点碳排放单位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制度,加强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基础数据统计,规范能源购销凭证管理,健全检测制度,配备和使用合格计量器具。

第四十六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温室气体监管信息平台,对重点碳排放单位进行在线监测。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受理公民举报投诉,对妨害绿色低碳发展的行为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对商品煤质量未进行标示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销售、进口和燃用超标煤炭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停止生产、进口、销售和燃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对在未经批准的区域加工、存储经营性煤炭的,由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加工、存储,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禁燃区内销售和燃烧高污染燃料的,由县级以上工商管理、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对生产和销售不符合标准燃油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和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由发展和改革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并立即予以并网。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被监督检查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拒不接受检查,或不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第四十一条规定的,由发展和改革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 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温室气体排放亦称碳排放。

碳强度,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量。

排放配额,是政府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时期内的排放额度。

负面清单,是指禁止固定资产投资的领域、行业和区域详细名录。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