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知识产权12条意见: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保驾护航作用提升创新能力 推动企业“走出去”
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有哪些亮点?将对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在他们看来,《实施意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精神,围绕强化保护、促进运用、完善服务、推进改革等四个方面,提出12条具体措施,在多个领域先行先试,将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保驾护航作用。
探索跨地区案件“异地审理”
《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创新改革试验,上海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秘书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介绍,《实施意见》第一条涉及司法改革,提出“强化法院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审判工作机制”。目前,作为全国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之一,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是民事、行政案件,不包括刑事案件。这一局限,使该法院对严重侵权行为缺乏刑事手段,难以遏制大规模的侵权行为。如今,《实施意见》提出“三审合一”,为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指明了一个方向。
《实施意见》第十二条也涉及司法改革,指出“发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这一探索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涉及外省市的侵权案件进行审理。随着改革的推进,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将根据国家总体部署,探索推进跨区域知识产权案件的管辖机制。
把更多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知识产权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实施意见》第六条提出多项举措,旨在强化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第九条在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领域,提出“支持企业建立专业数据库”。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何敏认为,这些举措有利于企业专利检索分析平台、专利技术利用平台、专利技术交易平台和专利争议处置平台等四大管理平台的建设,将提升上海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在专利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方面,第七条里的“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原则组建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是一项重要举措。吕国强介绍,本市目前有几家专利技术交易机构,比较散,所以有必要整合资源,建立一家大型知识产权交易机构,通过线下与线上结合服务,促进知识产权在企业之间流通,把更多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据透露,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将依托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组建,成为我国技术交易的一个枢纽。
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方面,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认为,《实施意见》 第三条很务实,提出了“探索以公证方式保管知识产权证据及相关证明材料,加强对证明知识产权在先使用、侵权等行为的保全证据公证工作”。作为律师,陶鑫良代理过几百起知识产权纠纷,其中包括近百起技术秘密纠纷。不同于专利,技术秘密缺乏相关证明,因此发生纠纷后,常出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争议。《实施意见》提出的公证方式,可以解决这种难题:企业能通过公证,获得有关技术秘密的证据。
加快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培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第十条指出“组建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吕国强分析说,近年来,上海知识产权人才越来越多,但具有多学科背景、能够处理国际事务的高端人才还比较少,不利于上海企业“走出去”,也不利于上海参与制订国际“游戏规则”。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遇到知识产权纠纷,通常只能寻求国外律师的服务,代价高昂。未来,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培养出一批懂得国际法律和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国内企业可聘请扎根中国的律师,享受费用较低、交流更方便的服务。
据介绍,目前本市高校有3个知识产权学院、7个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相关单位将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并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组建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从学院走出的人才包括知识产权律师、国际专利代理人、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和研究型人才,有利于培育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使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登上新的高度。(记者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