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知识产权市场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05.06.2014  19:32
原标题:重庆发明专利“第一人”: 期待知识产权市场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如果不是记者提及,今年9月退休的市政协原副主席陈万志早已淡忘,自己还是我市第一项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

  那是在1985年4月1日,我国《专利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天,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二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的他,与导师钱翰城、同事李蜀庆一起,提交了“球墨可锻铸铁玻璃模具的生产工艺”的发明专利申请。

  “我期待即将到来的知识产权市场化改革,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28年后的12月16日,在和记者谈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时,陈万志深有感触地说,“我就是专利制度的受益者,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其实,专利制度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城市及国家的命运。”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袁杰说,目前,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市人均GDP也超过了6000美元。这很大程度上与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迅速提升有关。据统计,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由2011年的2.37件增长为2012年底的3.23件,我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由2011年末的1.65件增长到今年第三季度末的2.83件。

  初衷:

  申请专利只为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专利到底是什么东西,竟有这么大的能量?随着陈万志的讲述,我们得以一窥端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一种新型金属材料,球墨可锻铸铁的工业化应用研究在国际上还是一片空白。瞄准这一点,在导师钱翰城的指导下,陈万志等人开始了技术攻关。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几乎天天吃住在实验室,累了,就把书包往实验台上一垫,倒头就睡;饿了,馒头就着冷开水,就是一餐。盛夏,室外温度高达30多度,室内没有空调,还要与超过1000℃的熔炼铁水为邻。经过不断调整配方和测试性能,他们总共做了526个炉次的实验样本,并与企业合作,将这一新型材料应用于玻璃模具生产。

  1982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陈万志等人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包括现中科院院士周尧和等在内的国内知名专家一致肯定。

  新材料做出来了,但怎样才能得到大规模推广运用?这在信息并不发达的当时几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怎么办?这时,无意中得到的一条讯息让他们眼前一亮——

  专利文献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情报源,专利文献中记载了人类90%—95%的研发成果。也就是说,只要你为你的研发成果申请了专利,它就有机会被更多人、更多企业通过查询专利文献所了解,从而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专利制度也在酝酿之中。

  “这不就是最好的推广应用途径吗?”说干就干,陈万志等人立刻行动起来。

  当时,由于国内还没有专利代理机构,而专利申请专业性又特别强,困难接踵而来:不知道国际上有没有类似的专利,只能一趟又一趟,从沙坪坝跑到位于渝中区一号桥的中国科技情报所重庆分所查阅专利文献;不懂怎样撰写专利申报书,只能找国外的专利范本参考;没有地方咨询,就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一过程中,陈万志忙得连生病住院的妻子何时出院的都不知道。

  1985年4月1日,我国《专利法》正式实施。就在这一天,中国专利局收到了国内外3455项专利申请,钱翰城、陈万志等人的申请也在其中。1987年2月4日,该专利获得授权,成为我市第一项授权发明专利。

意外:

  他们的人生轨迹被专利改变了

  “凭借这一发明专利,我们前后大概与几十家企业直接实现了技术转让。”陈万志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些企业都以研究经费的形式支付了学校技术转让费。世界知名的日立研究所也通过查找专利文献“闻香而来”,邀请陈万志到日本访问和研究。

  如今,这一专利虽然已经过了20年有效期,但仍有大量企业运用在生产中。

  当时,这一科研成果也先后帮助陈万志等人斩获了四川省和国家部委相关科技进步奖,他本人也一步步地走上了领导岗位。

  发明专利改变了陈万志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他的角色定位——从一名专利制度的受益者,逐渐成为身体力行的推动者。他开始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宣传知识产权,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发展氛围。

  “今年一年,我总共做了75场讲座,其中有多场是给企业家宣讲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他说。

  “实际上,受益者不止是陈万志一人。”袁杰介绍说,从《专利法》颁布以来,我市共有111990项专利获得了授权。在尝到了专利的甜头后,相当一部分专利权人都加入了为知识产权鼓与呼的行列。

  今年38岁的谢秀辉,依靠自己“保鲜膜切割盒”的专利,创办了微企,有了自己的事业。生意做起来的同时,她还在2011年、2012年连续参加了两届中国专利周重庆专利交易展示会,进行现身说法。

  过去,力帆集团因为没有专利,吃了不少官司。如今,申请了8000多项专利的力帆,已“挺直腰杆”走出了国门,通过技术输出在海外建起了6条生产线,其中2条还是只出技术。今年3月,该集团牵头成立了重庆外贸企业知识产权联盟,带领“走出去”的企业“抱团作战”。

  未来:

  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我们周围的‘陈万志’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袁杰说。

  为什么这么说?袁杰侃侃而谈:在我国,大多数人都以为发明创造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但在发达国家,发明创造却司空见惯。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低端水平。2012年全球100家最具创新力的企业中,美国47家、亚洲32家、欧洲21家,但我国无一上榜。

  “当前,我国经济已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由高速发展变为高效发展,就必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而创新驱动的本质是知识产权驱动。”袁杰说,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就是要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加速知识产权市场化,让市场成为知识产权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知识、技术、资本等资源,为全市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地说,一是要让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让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参与股权激励和分红。“我市正在探索制定专利成果股权和分红激励的实施细则,通过健全知识产权要素参与分配机制,进一步盘活这些无形资产,真正将知识产权运用起来,而不是‘躺着睡大觉’。”

  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让知识产权在市场上流通。培育并推行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知识产权信托等,最大限度地挖掘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逐渐形成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在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当转变成服务型政府,用市场化的机制和适当的政策引导,让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引下,参与全球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