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唯有真相和规则才能扶起跌倒的人心

23.09.2015  13:14

  ■李劭强

  9月8日,淮南女大学生在其个人微博称“扶老人被讹寻目击证人”,事情历经一波三折。21日,记者从淮南警方获悉,经警方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9月22日《西安晚报》)

  从最初声称被讹,到现在警方给出权威鉴定,女大学生扶老人的新闻几经反转。在真相没有完全呈现时,人们选择了将信将疑。

  对于公众来说,扶老人之所以成为一个舆论话题,与两个深层的原因有关。一是信任缺失。真相只有一个,但说法却截然相反,到底谁说的是真的?有人选择相信老人,有人选择相信扶人者,这取决于人们内心对相关对象的“刻板成见”,但在新闻的不断反转中,人们变得更加焦虑,更加不知道能相信谁,该信任谁?

  二是受害者心态。当人们发现有人在喊委屈时,就会调动自己内心的受害者心态,认定喊委屈的人一定是被委屈了,喊委屈的人就是真实的受害者。这种受害者心态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旦某个事件有人调动了受害者心态,就能天然地获得舆论的支持。比如,说自己被老人讹,自己被城管打,自己被公务员欺负。这些话题,都可以轻易地调动公众心里的受害者心态。这种受害者心态与人们的同情心有关,人们会自然地同情弱者;这种受害者心态也与相对剥夺感有关,当人们在社会中感受到挤压和忽视时,相对剥夺感必然引发受害者心态,从而为舆情的焦躁奠定基础。

  于是,当真相缺失时,扶老人被讹就容易成为舆论热点,甚至成为一种固定的认知模式——扶老人被讹,这是多么让人失望,让人受伤的残忍事实呢?至于,真相到底是扶老人者被讹,还是撞倒老人者在假装委屈,公众一时无从得知。于是,就存在这样的风险:明明撞倒了老人,明明扶老人是一种责任,但是却可以公开宣称自己是被冤枉的,并且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获得舆论支持。当然,也可能存在相反的风险:扶老人者确实是被冤枉的,被扶的老人确实是在讹人,无论其具体的动机是什么。在两种风险都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选择不去扶老人,或者抛出个所谓的“技术性扶老”。在风险的威胁下,人心不可避免地跌倒——最好是袖手旁观,这意味着与己无关、万事大吉。

  面对风险,唯有真相和规则能够扶起跌倒的人心。所以,即便真相难求,也应该努力去接近真相,以真相实现信息对称,以真相纾解信任焦虑,让扶起老人变成一种可以说清可以查验的社会行为;所以,即便成见存在,也应耐心等待真相并按照规则作出准确处理和正确判断,让说出真相承担责任成为一种基本社会意识。这就意味着,那些故意隐藏真相和破坏规则者应该付出代价——讹人的人,说谎的人,作伪证的人,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此,真相才可以得出,规则才可以被尊重。此时,新闻反转并不可怕,只要那些在反转过程中的谎言和谬行可以得到矫正和受到处罚,真相和规则的力量就会自动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