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上游源头水是否污染鱼儿先知

24.07.2015  10:32

 

 

省会上游源头水是否污染鱼儿先知

省会三个智能化水质生物预警监测站试运行

记者 崔虹

它们身长只有三厘米左右,在透明的容器里欢快地游着;它们看上去只是普通的小鱼,实际上却是“水质检测员”,当它们异常兴奋、游动突然加速,就说明水质有可能被污染了。它们叫青鳉鱼。记者了解到,这种基于生物毒性预警触发机制的智能化超级水质监测系统在全国尚属首创,目前全市已建成三个智能化水质生物预警监测站点。

小鱼活动异常,水质有可能被污染

7月22日上午,平山县杨家桥乡河西头村,在滹沱河畔的智能化生物水质预警监测站内,24条青鳉鱼在8个约150毫升的容器里游动着,容器上方的显示屏是八个不断变化的“心电图”。

里面的水是滹沱河的水。”石家庄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洪纲介绍,这些容器叫“生物行为传感器”,类似心电图的曲线图反映的是青鳉鱼的活动行为。

洪纲解释说,当鱼儿感受到水中有污染、毒性物质存在后,会有一个回避行为,“表现异常兴奋、游动突然加速。”他说,安装在容器内的传感器会把鱼儿的反应捕捉下来,通过电信号反映到监测系统上。“如果活动突然剧烈,曲线图变化就会不平稳。”他说,当鱼儿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以20分钟为界)出现曲线剧烈变化时,就说明水质有可能被污染了。

洪纲告诉记者,滹沱河的水通过置于水中的潜水泵和管道被输送到站内,然后经过简单的物理过滤,去除砂石、泥浆等沉淀物后,分成平行的8条通道流向小鱼活动的容器里,能基本保证小鱼所在的水和滹沱河里的水是同步的。

选青鳉鱼是因为它们对水质敏感

水质出现问题时,青鳉鱼会在第一时间感知并做出反应,从而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他说,通过电信号的变化程度,再经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来预警水体综合毒性及其污染程度。

负责运营设备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勇介绍,青鳉鱼俗称“稻田鱼”,对水质、环境变化特别敏感,而且对不同量的化学毒性会有不同行为响应,是国际知名的医学用鱼,让它们做水质毒性的“哨兵”再合适不过。“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鱼是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经过毒理学规范标准化繁殖培养驯化而来,以保证它们对毒性物质敏感。

青鳉鱼为什么要分开放呢?刘勇解释说,这是为了确保不出现“鱼为”误差,“因为个体差异,有可能个别小鱼因为自身原因引起行为异常,为了避免这种误判,监测仪上平行连接了8个容器,每个容器装有3条青鳉鱼。”他说,这样,只有当大多数(5条以上)曲线图变化剧烈,并且持续20分钟以上时,才会触发预警系统的启动。

刘勇说,青鳉鱼最长无人值守时间可达3个月以上。

全市已有三个预警监测站点

洪纲介绍,虽然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检测项目已达100多项,但并未覆盖全部污染物质。“青鳉鱼这种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是对生物毒性的一种监测。”他说,因为水生生物最敏感,如果水源地有了“污染事故,”可以第一时间有所反应,可以24小时提供最为直观的“综合毒性”的预警。

而目前,正在试运行的三个水质预警监测站站点的选址也是基于这种考虑。据了解,今年年初,市环保局和市环境监测中心在岗南水库来水的滹沱河上游、黄壁庄水库来水的冶河上游以及黄壁庄水库取水口,共建设了3座基于生物综合毒性的智能化超级水质预警监测站。

在这三个位置建站,如果水质有问题,他们可以快速反应,为预警及下一步行动预留“提前量”。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