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故事:点燃“中国火” ——记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的黑头保险火柴
天津开埠以后,英、德、美、日等国纷纷抢占我国火柴市场,据当时官方统计,仅天津一地每年因进口火柴而外流的白银就高达130多万两。为了不依赖进口火柴,也为了摆脱被西方国家用火柴赚取我国大量贵金属的不利局面,国人开始创办火柴厂,独立生产火柴,并为之进行了不断的尝试。火柴厂的出现,使得“洋火”不再只是来自“洋人”了,“中国火”即将星火燎原。
天津的近代火柴工业肇始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以前,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历年设立的厂矿名录”载:1900年以前,天津共有4家民族资本开办的近代工业,其中就有1886年由吴慰鼎、杨宗镰开办的天津自来火公司,资本为45000两。生产“老龙头”圆筒火柴。当时,这种火柴从各方面都难以与“洋火”竞争,故开业不久就宣告歇业。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立商会,鼓励创立民营企业。同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任命周学熙为直隶工艺局的总办,由他在天津“城厢内外创设工学堂(河北工业大学前身),以精其理法;设实习工厂,以练习其技能”。
直隶工艺总局为工业学堂(河北工业大学前身)附设的实习工场便为新产品试制基地。某项产品,先在该工场内进行试生产,待到产品质量有了保证、工艺过程成熟了以后,始“拟合绅商开办各项公司”进行大批量生产。实习工场中就有制燧一门,专造火柴。1909年由直隶工艺总局成立的北洋火柴有限公司于天津芥园开办,学堂遂与该公司合作进行工业生产,其配方及工艺过程,均以实习工场制燧科的产品为基础。但那时民族工业生产的火柴属于非安全火柴也称黄磷火柴,燃点低,点燃后毒性大,既易燃又容易使人误服中毒,所以火柴产业的发展阻碍重重。
在此背景下,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河北工业大学前身)化学制造科的学生们,在日籍化学教员中泽政太的带领下,利用实修课程研制出黑头保险火柴,即安全火柴,并参与火柴的制造工艺——配药、切梗、蘸药、包装等过程的设计,使之具备了工业生产的技术条件。为抵制洋货,扩充中国工艺,挽回利权,1915年,为了应对产品的供不应求,兼顾百姓贫资无法养生的现实状况,北洋火柴公司于天津南开马场道设立分厂,定名天津北洋第二火柴有限公司,以“提倡国货兼养贫民,不惟有裨于民,且使利不外溢”为宗。并专门制造黑头保险火柴,行销南洋群岛及英属新加坡。
面对“洋火”的高价与黄磷火柴的危险,学堂老师指导学生团队遵从市场需求,进行安全保险火柴的创新与研发,后又到实习工场进行试生产,保证工艺与质量,随后更是与社会乡绅合作孵化,吸引投资,批量生产。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团队与人才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理念,从今天创新创业的角度审视,实为一百多年前的“众创空间”。 回首百年,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河北工业大学前身)的莘莘学子,走在行业前列,率先对安全火柴进行科研创新,继而在实习工场内进行工艺的完善,以天津为起点,将“中国火”燃遍全国,甚至行销海外,对我国的火柴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扶持了一批近代民族工业企业,对近代民族工业和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努力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