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五个皇帝昔日留恋避暑的地方 现在你可以尽兴体验!
说起清王朝,不能不说承德的“山庄文化”,说起“山庄文化”,不仅有“避暑山庄”,还有在塞外众多的清代行宫中,最早登上政治舞台的承德双滦区的喀喇河屯行宫,它是“山庄文化”的根脉。
承德双滦双塔山(资料图)
夜幕降临,承德双滦区元宝山上战马奔腾,号角长鸣,伴随着瞬息万变的光影,观众仿佛穿越回鼎盛时期的大清王朝。这部名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的大型实景演出,增添了承德之旅的文化魅力。
游客陈先生:“通过这场大戏,对那段历史更加了解,作为游人值得一看。”
游客张女士:“很震撼,恋恋不舍呢,没看过瘾了,这种灯光设计很棒,很美好!”
承德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马新民说,《康熙大典》选在双滦演出,就是因为双滦是“山庄文化”的根脉。
马新民:“双滦区是塞外最大的清王朝行宫所在地——喀喇河屯行宫所在地,比山庄的造建还要早五十年,所以说承德文脉的根在双滦区。后人把这片土地总结为:承德山水的精华,山庄文化的源头。”
河北电台新闻频道副总监王智博(图左)、记者方芳(图中)采访承德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马新民(图右)。曹蕾 摄
说双滦是承德山水的精华毫不为过,这幅山水画卷中最为奇特的便是双塔山。双塔山与著名的承德棒槌山相距60公里,都是丹霞地貌的代表,但双塔山最为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是上宽下窄的双峰拔地而起。
更为称奇的是,峰顶上还残存着两座古塔。专家初步鉴定古塔是辽代的建筑,为契丹民族崇拜山神的产物。 据史书记载,清代以前,双滦本是人烟稀少的牧场,清军入关后,因为八旗兵的驻防,这里渐渐繁荣。
双滦区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王乃民:“清代在入关以后,京城的一些贵族以及一些兵丁,在京城安置不了,就在滦河一带划了很多旗地,所以这里满族人逐渐多了起来。”
河北电台记者方芳(前排图右)采访承德双滦区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王乃民(前排图左)。聂鑫 摄
当时清王朝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入关之后更是难忍酷暑,头痛风疾的毛病也因此常常发作,在一次出巡狩猎中,路过双滦区,立马被这里清爽宜人的气候吸引了。
双滦区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王乃民:“多尔衮就选中滦河这块,在这修了一个避暑城,1650年开始修建,1651年多尔衮死在喀喇河屯避暑城这儿,他死后,避暑城就停建了。”
避暑城为何停建,史书对这段历史没有详尽的记载,但民间有多种说法。
双塔山景区讲解员崔爱丽:“当多尔衮薨在这座行宫以后,有人密报顺治皇帝,说多尔衮要谋反,在塞外把自己的皇宫都修好了,所以顺治皇帝下令,这个工程至此停工。”
河北电台副台长王广文(前排图右)采访双塔山景区讲解员崔爱丽(前排图左)。方芳 摄
直到公元1701年的一天,康熙皇帝巡行塞外,发现双滦这里山川优美、景物天成,便下令重新修建避暑城,并将之命名为喀喇河屯行宫,满语的意思是“黑色的宫殿”。行宫建成以后,清帝经常在这里接受题奏、处理朝政,成为避暑山庄建成以前的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
双滦区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王乃民:“清代的五位皇帝,包括康熙、乾隆、嘉庆等五位皇帝一共在喀喇河屯住了300多天次,在这里处理了很多政务、留下了好多诗篇。顺治八年的时候,顺治皇帝就在这里接见过蒙古贵族,康熙43年的时候,他56岁的寿辰是在喀喇河屯行宫度过的。”
这里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也是满、蒙、汉、回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当时,随着当地经济、文化日渐繁荣,各族仕、农、工、商云集,相互交流,互通婚姻。如今,当年繁盛行宫已成遗迹,但民族文化交融的痕迹处处可见。
双滦区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王乃民:“双滦这一代的方言,基本上是满族的方言,你像我们说这个水不太开,就是‘乌了巴突’,实际上是满语,后来形容事情不了了之,就是‘乌了巴突’。说小孩赤身裸体,就是‘光不溜丢’。你像‘旮旯’、‘哈喇子’,这些都是满语,后来演变成了北方方言了。”
如今,双滦依托奇丽的山水和丰厚的历史底蕴,营造文化旅游产业: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填补了承德夜间旅游市场空白;元宝山国际滑雪场、冰雕文化艺术节、鼎盛皇家灯会成为了双滦冬季旅游的主打品牌。
承德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马新民:“现在重点打造的就是满蒙民族特色的品牌,打造皇家文化的品牌,把无形的文化变成有形的产品,这是我们的追求。”
(河北电台记者王广文、王智博、孙伟、芳芳、聂鑫,承德台曹蕾,双滦台窦鹏飞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