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不一样的精彩——开滦集团劳务派遣工转为合同制员工的故事
“转”出不一样的精彩
——开滦集团劳务派遣工转为合同制员工的故事
在开滦集团各生产单位,劳务派遣工在井下一线员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集团公司每年都为一部分优秀劳务派遣工提供转为合同制员工的机会,既对其高标准、严要求,又为表现突出者适当放宽条件。这样的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也使一线员工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转工’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进入吕矿那天起,我的生活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转工’更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转折。”阚学峰是集团公司第一批由劳务派遣工转为合同制员工的员工之一。如今,已经成为综采一队十点班点班队长的他依然为自己当年进入吕家坨矿而感到庆幸。
初中毕业后,阚学峰一直在滦县老家务农,身为长子的他承担了家中的大部分农活儿,在种有红薯的十几亩地里长年累月地忙碌。冬天,他把收获的红薯磨成面,春节前,骑车带着100公斤的红薯面,到二三十公里外的倴城集市出售。阚学峰忙碌一年,只有五六千元的收入。1996年,吕家坨矿到滦县招工,阚学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考试和体检。“当矿工苦,可我从小就在农村,苦惯了,很快就适应了这份工作。”阚学峰细心、踏实,跟师傅学习3个月后就开始独立工作。3年后,他当上了组长,不久后又被提拔为班长。
受阚学峰影响,他的两个弟弟分别成为钱家营矿业公司和吕家坨矿业公司的劳务派遣工。几年下来,兄弟三人盖房、娶妻欠下的债务都还清了,阚家人也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对象。
2009年,阚学峰每月收入五六千元,每天开着轿车上下班。这一年,他获得了中级工技能鉴定证书,参加了开滦技校的培训,获得了参加“转工”考试的资格。成绩公布那天,阚学峰在会议室里看到自己的分数时,高兴得差点儿跳起来。
“我从入矿起就在为‘转工’努力,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理想终于实现了。”阚学峰说,“转工”之后,他的干劲儿比以前更足了。他加入了党组织,并在2014年当上了点班队长。队里50多名劳务派遣工,已经有将近一半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顺利通过了“转工”考试。
“‘转工’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采访期间,记者接触了多名劳务派遣工,无论谈什么,大家的话题都会落到“转工”上。对许多劳务派遣工来说,转为合同工是他们自入矿起就梦想的事情,然而,完成这个转变,却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35岁的林贵是荆各庄矿业公司综采一队运输班班长。2009年,他由劳务派遣工转为合同工。谈起“转工”的经历,林贵只说了一句话:“‘转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2003年1月,林贵成为荆矿公司的一名劳务派遣工。“集团公司是大企业,正规,待遇好,福利好,”林贵说,“我在矿上干了没多长时间就想,要是能早点儿成为合同工该多好。”
2009年,林贵参加开滦技校组织的培训,为“转工”做准备。“我的压力很大,因为我只有初中文化,得比文化程度稍高的工友付出更多努力。”每周四、周五,他都要上课,早上6时从家里出发,之后转三次车,到达上课地点。除了采煤、机械维修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林贵还要学习语文、数学等基础文化知识。中午,林贵和工友们在学校外面买点儿吃的,吃完便趴在桌子上休息,下午继续上课。他们课上认真听讲,课间讨论问题,一天的课程结束后,一起赶18时的班车回家。林贵和工友们每周六、周日都上班,没有耽误一点儿工作。而业余时间,大家经常互相考一考,比比谁掌握的知识多。
2011年,林贵拿到了中级工技能鉴定证书,并在“转工”考试中取得了83分的成绩。参加考试的有100多人,60分以上,获得“转工”资格的,只有40人左右。“发榜那天我挺高兴,但是我看到,有的工友考了90多分,和他们相比我还有差距,以后得继续努力。”成为合同工后不久,林贵便担任了班长。他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断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
“是人才就能得到机会”
对多数劳务派遣工来说,年龄在35岁以下,取得中级工技能鉴定证书并顺利通过技校的毕业考试,才能够转为合同工。但是,集团公司还为一些才能出众的劳务派遣工放宽了“转工”条件,并制定了一些奖励政策。
38岁那年,刘树生获得了破格“转工”的机会,使他得到机会的,正是他的才华。
2002年底,刘树生和同样来自滦县的49个年轻人一起,成为范各庄矿业公司的劳务派遣工。“当矿工挺累,除了在工作面上干活儿,每天上下班都要步行两三公里。”然而,刘树生觉得,和在家务农、在建筑工地搬砖等自己以前干过的活计比起来,在矿上工作更有保障,因为劳务派遣工享受的福利与正式员工相比,并无多大差距。
业余时间,刘树生喜欢写点儿东西,画画漫画。2004年,他在公司的刊物《心愿》创刊号上发表了自己的安全漫画,之后一发不可收,漫画、三字经、四字谣、快板书……他的各种作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刊物中。
“班前会,莫小看,宣教阵地最前沿。坐姿端正状态好,军事化管理纪律严……”刘树生拿着一期《心愿》,向记者读起自己创作的快板书。他的安全漫画更是一绝:大树枝繁叶茂,树干上写着“安全”两个大字,树上结了“效益”“幸福”“和谐”“健康”四枚果实,树下,几名矿工满头大汗,正在为大树浇水、施肥。刘树生的安全快板书和三字经、四字谣不仅在工友中间流传,更一度被范矿公司广播站采用,向全体员工广播。
2009年,集团公司允许劳务派遣工转为合同工的政策出台时,刘树生已经38岁,超过了“转工”的最高年龄限制——35岁。但是,政策对工作努力、才华出众的劳务派遣工放宽了限制,年龄上限为40岁。
刘树生在“转工”考试中取得了80分的成绩,还获得了100元奖励。“我考了80分,拿了三等奖,考前几名的员工都有奖金。”想起过去,刘树生充满了感恩,“我特别感谢集团公司,如果不是因为政策有弹性,我和其他一些‘超龄’员工是不可能获得‘转工’机会的。”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