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李保国精神内核解析(一)

27.06.2016  22:06

  “七一”特稿

□本报记者 辛强

27年前的那个7月,当时还是河北农业大学一名青年教师的李保国作出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那个7月,他获得梦寐以求的果树学硕士学位。更加崇高的追求,更加丰厚的学识,让他更加坚定地继续着那改变千万贫困群众命运的事业。

7月的歌是如此深情。信仰为帆,大山筑梦,与农民为伍,与果树为伴——35年坚守太行,矢志移山,孜孜不怠。和平年代,成为一个被太行山永远记住的人,谈何容易!李保国做到了。他为“艰哉何巍巍”的太行披绿,也让这座英雄辈出的大山更加厚重。

又一个红火的7月就要到了。缅怀逝者风范,传承未竟事业,当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

李保国是共产党人。

刻有“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李保国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生前获得过无数荣誉,而李保国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我是党员,就应该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在整地爆破的危险前,在扶贫攻坚的沟坎峰壑,在传授农技的田间地头……李保国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倾尽全力,死而后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李保国是在用心血和生命诠释。

李保国是新时期的共产党人。

新时期,新机遇,新挑战。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的新期待,聚焦精准扶贫的新课题,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李保国探索出一条条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兼顾的山区发展新路。从最初毕业于蚕桑专业,到取得果树学硕士、森林培育学博士,从最初的山区治理,到经济林、产业带,李保国多次“跨界”、不断刷新,始终立于创新前沿。正如一名基层干部所说,“时代需要李保国,事业需要李保国,人民需要李保国。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做什么样的合格党员?李保国是榜样。

做李保国式的合格党员。这个标准怎么样?

有人说高。作为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李保国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课题26项。作为大学教授,他每年在山区“务农”200多天,累计推广36项实用技术,让140万亩荒山披绿,使山区增收28亿多元。如此高度,常人似乎确实难以企及。

有人说不高。李保国并非高不可攀,他“比农民还农民”,他的理想不就是“把更多的农民变成‘我’”吗?他是微信群里的“老山人”,是农民眼里的“科技财神”,是村干部眼里的“杠头班长”。他有脾气、爱较真、重感情。他就在我们身边,如此真实而亲切。

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李保国,不同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启迪:或信仰,或人生,或处世,或为人。

你可能无法创造他那样的奇迹,但可以拥有他一样的奋斗精神。

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成功方式,但可以借鉴他努力的方向。

你也许会有着不同的境遇,但可以像他那样富有激情。

(二)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每一名党员,都应拿李保国这面镜子照一照。

当你纠结于人生选择的时候,请看一看李保国的“路线图”。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留校不到10天,正值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刚刚跳出农门的他第一时间报名,放弃安逸的城市生活,扎进山沟一干就是35年。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灾,他出现在科技救灾的第一线。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已是知名山区治理专家的他奔走建言,并为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作首场报告。“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铁一般的担当,背后是铁一般的信念。

当你慨叹于没有“背景”的时候,请看一看李保国的“朋友圈”。

手机里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农民有三四百个。“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素不相识的求助者就这样被存入通讯录,以便随时指导。“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百姓穷。”“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常人眼中的教授,背景应该是书斋、讲台、学生,李保国的背景却是大山、村庄和乡亲。“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朋友圈”即是“利益圈”——面对有信仰的人,势利者的逻辑如此脆弱。

当你迷茫于为何奔忙的时候,请看一看李保国的“时间表”。

35年如一日,每年在山区工作200天以上,足迹遍布我省太行山区所有县域。他的“档期”永远排得满满的:去世前的101天里,他外出62天,行程7860公里。去世的前一天,在石家庄主持3个项目的验收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通过微信指导果农治果树叶病,为苹果园联系滴灌设备,帮村民联系建设采摘园……有人说:“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李保国58岁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是充实的人生、精彩的人生。

当你纠结于“里子”和“面子”的时候,请看一看李保国的“项目书”。

花把式”农民不会买账,“盆景式”的成果治不了穷,李保国要的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科技开发模式。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工序,葫芦峪的标准化技术模块……技术必须“接地气、能治穷、有市场”,“要多搞‘雪中送炭’的技术,不做‘锦上添花’的文章”。把论文写在大山上,把课堂设在田野里,这是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严谨朴实,更是对百姓的一份责任担当。

当你彷徨于付出与回报的时候,请看一看李保国的“经济账”。

帮助无数农民、企业获利,他却不从企业、农户拿钱,不占一点股份。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前来培训的费用,都是自掏腰包。“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在利益的潮起潮落中保持清醒,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李保国并不“清贫”,农民的笑脸是他最大的财富。“我办成的这么多实事本身,就是对我的最高奖励。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李保国就是这样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群众。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样的共产党员,人民怎能忘记?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奋斗、牵挂的地方,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三)

李保国是怎么成为“李保国”的?

我们该如何成为“李保国”?

本该是含饴弄孙之年的李保国,曾向本报记者回忆起儿时奶奶常说的话:人一辈子得做点让别人好的事。他仍记得奶奶当年朴素的话语:“这小子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做成点事。”从那时起,这“做成点事”的情愫便融入李保国的血脉。

若干年后,已投身山区开发的李保国这样说,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

李保国还经常说:“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河北的山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不忘初心、守得住初心,成就了李保国朴实无华的一生。而朴素情感一旦升华为信仰追求,就会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动力。为了“做成点事”的愿望,为了“值得骄傲”的事业,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太行山,身上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百姓。

成长的道路上,从来少不了义与利的碰撞,得与失的取舍……李保国有着怎样的胸怀与智慧?

大事”与“小事”。李保国的事业很大:全面小康,难在农村;脱贫攻坚,重在太行。李保国抓的事又很“”,小到一家一户、一枝一叶,小到对农户“死盯、盯死”。村民不懂无公害果树技术,他就手把手教;有村民不敢尝试,他自掏腰包帮他们试用新技术。“西装革履的样子,怎么和农民坐在一个板凳上?”“土得掉渣,农民才能听得懂、听得进。”一位素昧平生的普通核桃种植户打来求助电话,他会星夜兼程往返1000多公里做指导。原因很简单:“核桃修剪一年就得趁这几天,要不就晚了。

大账”与“小账”。“要是每次都想那么多,这些年我也就干不了那么多事了。”从绿山延伸到富民,从省内拓展到省外,帮扶从相识的到不相识的,李保国从不讲什么分内分外,也从不寄希望于“等靠要”。为了做技术指导,他曾经在石家庄一天转了4000亩苹果园。有人说:“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大家”与“小家”。李保国有三个“”:城市里的家,各个帮扶村里的家,越野车里的家。作为生活伴侣,李保国与妻子用心呵护自己的小家;作为工作搭档,夫妻俩更牵挂着科技扶贫事业这个大家。为驻村搞课题,夫妻俩曾一度将老母亲和幼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精准扶贫不断推进,帮扶的地方越来越多,夫妻俩长年以车为家,一年行程4万公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小家的付出,为无数个贫困家庭点燃了希望。

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着有多‘享受’。”李保国是如此快乐。他经历了奉献的艰辛,更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一段“谁成就了谁”的对话,或许能揭示他的“快乐因子”。在李保国指导下,1000多口人的岗底村就有191名果农成为初、中级果树工艺师,成为全国“持证下田”第一村。大家说,是李保国成就了他们。李保国却摇摇头:“没有你们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你们,而是你们成就了我。

一段吃“百家饭”的佳话,或许能展现他的“幸福生活”。今年春节,李保国到岗底村基地,乡亲们听说后一定要请他吃饭,从正月初六一直排到正月二十二。他一天要吃六顿饭,早晨两顿、中午两顿、晚上还要两顿,老百姓千方百计地请,他怎么也舍不得“得罪”他们。 “有人这么真心实意念着你,敬着你,这还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太行山高,可以呼远。”时代呼唤更多的李保国。

保国走了,但我们的团队还在,我们一定会把他没来得及干的事干完、干好!

梦想在延续,精神在延续,事业在延续。已是而立之年的“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河北农大的“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已奔赴贫困乡村。

争做李保国式的合格党员的热潮正在兴起——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党的肌体就会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