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的来信 农村为何留不住优秀教师

09.09.2014  14:29

   优秀的乡校成了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正常吗?

  尊敬的编辑老师:

  我校是一个乡村中学,今日教师归校,笔者发现这个只有三十多个初中老师的学校,一次被城里中学通过考试选拔走了九位年轻的优秀老师,十二个班主任一下少五个,其中有本期初三班的几门主课老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全部被选拔走了。因为新老师一时难以到位,这下竟让整个学校的开学工作陷入瘫痪。这让学校的工作开展十分被动,也让乡村中学的校长十分纠结——优秀的乡村中学竟然成了城市学校的“育师场”,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近年来,政府反腐力度强劲,城市学校从乡村选拔教师逐步走向公开,教育局进行的选拔方式更为公正:注重笔试成绩,不再是进行名为“面试择优”实为拚关系拚权力拚财力的“暗箱操作”,这让优秀教师倍受鼓舞——这对城市学校当然是好事,对教师本人的发展也是好事。但这让乡村学校的教育陷入困境,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优秀教师接受城市学校的选拔,改变自己工作的环境,这是他们的权利。不过,这一现象所折射的问题却是值得教育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重视的——为何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年轻教师,为何优秀的乡村学校会成为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

  乡村教师:林日新

  2014年8月30日

   [编后语]

   输血还是抽血?

  读罢林日新网友的来信,内心突然一阵刺痛。

  农村偏远地区由于教师收入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原因,导致骨干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他们通过选拔、考研、考公务员等方式千方百计进城。

  正如网友“林日新”所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些优秀的乡村教师已经为农村教育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生活品质。当地政府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公开选拔的机会也无可非议。问题是,乡村教师的持续流失与匮乏必然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而教学水平下降必然导致学生减少,学生的减少又必然导致乡村学校的萎缩,由此形成乡村学校的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谁来呵护农村孩子的梦想,谁又来关心农村孩子的未来?

  在城里孩子为了上一所名校而纠结的时候,中国农村还有很多孩子在为能不能上学,有没有老师而焦虑。

  这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教育部等三部委日前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平,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

  当前,乡村学校亟需的是输血、造血,而不是抽血。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是否可以想得更周全一些,在增加人才上游的同时,提高优秀教师向下流动的速度,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提升乡村学校自身造血的能力,这样,才是一个对乡村教育、对农村孩子百年大计负责任的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各位网友有何好的想法,可以通过[email protected]邮箱或者微博@人民教育、微信公信号“人民网教育频道”参与讨论,让我们共同为中国的乡村教育想招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