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好教师,真不是一个人的事——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备赛感想

10.10.2016  15:41
              今年8月底,有幸作为天津市文科组代表选手,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作为一个刚刚入职三年多的"青椒"(青年教师),一门从未讲过的课程,不到两个月备赛时间,能够获得二等奖对我来说可是算是一个"奇迹"了。当人们问起我参赛的最大收获时,我都会这样回答:"原来,我以为,教学可能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经过这次比赛我才真正懂得,做一名合格的好老师,真的不是一个人的事。"                   个体行为:               "亲手挖下了一个大坑"                 2016年6月12日,在得知要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消息时,我既兴奋又忐忑的。兴奋于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去到全国平台,忐忑则在于凭借自身三年半的短暂教学经验,要在两个月内完成一门课20个教学节段的参赛负荷,自己的教学积累还远远不够。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也想好好地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 在兴趣的驱使之下,我居然还为自己选择了一门没有系统教过的新课《组织行为学》参赛。"不要选一门新课,你承受不了",组织行为学课程组的老师纷纷劝导我,可冲动和执拗如我,自不量力如我,我信心满满地辩解"这门课知识点足够多啊,只有它才足够有趣啊"。于是,亲手挖下了一个大坑,发展到最后却是由整个学院的老师们帮我一起填坑。               直到2016年8月初,终于等来了正式比赛通知,这也意味着"果真"要比赛了。接踵而来的是,尽管比赛定于8月28日,但是通知要求8月18日之前必须送达全部20个教学节段的PPT以及教学设计方案,而且赛前不允许再进行任何修改。这对于我而言,有如晴天霹雳。因为直到8月5日,我不愿面对却不得不面对自己在这么长时间、使出了全部的力气,才仅仅完整地做出了6个教学节段,居然还剩14个。剩下的日子,至少一天要做一个出来,而那14个中好多框架都还没有想清楚。我几乎绝望了。                 团队行为: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这不是李嫄一个人的事情,这是咱们全学院大家的事情!"6月底吕院长就在全院大会上如是说。但说实话,在当时真没意识到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蕴含了全学院老师们多少情义在其中。随着备赛过程的白热化,才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这的确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帮帮团】               7月中下旬,在我自己初步选定了20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工商管理系主任李艳双老师召集讲授过组织行为学课程的老师们集中讨论了选题,建了一个"帮帮团"。这其中,有经验丰富的胡悦老师,她就翻箱倒柜地给我拿来了自己当年备课时用的二十多本参考书,并告诉我哪本书着重看什么,还把当年获奖的教案模板和视频素材找到给我。还有逻辑严密的张培老师,她当时就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节段"认知失调理论"毫无保留地给了我,这也正是我在参加国家比赛时最终抽中的讲授节段。还有"外援"于树江老师,他曾给经管MBA授课。虽然他已不在学院工作,但还是在百忙之中回学院参与讨论,提供了好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幸好在选题阶段,能有这些有经验的老师把控方向。               【亲友团】               到7月底的时候,我自己在家已经做不动了。经管MBA的负责人安玉琢老师安排了独立的案例讨论室作为我备课的地方,MBA中心的刘平平老师给予了很多帮助。同样是7月底的时候,在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能做不完的时候,我先想到的是找四位最熟识的同事帮忙,她们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每人帮我做一个教学选段的重任。其中,我系高记老师把她曾参加天津市竞赛的"公平理论"进行了颠覆性地重新开发;我系王雪莲老师则是应用案例教学的思路全新地开发"组织设计"选段;工业工程系张敬老师为了寻找到满意的选题更是开发了两套不同侧重点的"决策"选段以供选择;工业工程系的杨芳老师则把她参加学校竞赛时的"知识创造"选段无私贡献了出来。幸好有这四个参赛选段的最初支撑,我才有了那么一点点可怜的进展。             【草台班子】             说回到最艰难的8月5日,那般居然还剩14个没有做的绝望!我又想到找这四位好朋友帮忙,能否一人帮我再做一个,也真是得寸进尺得要命了。但这时候,除了杨芳老师,其他三位老师家中都出了推不开的事情。就在身心俱疲的时候,8月8日,经管学院教学院长赵钊老师从天而降,真的是就那么适时地出现了。赵院长经过与吕院长商量,一致得出结论:"我们一直关注你的进程,现在你一个人肯定是做不完了。"还是那句话,"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这是咱全学院大家的事"。他们居然没有批评我,还这么理解我,心里一下子有依靠了。             8月9日,就在第二天,当我被叫到北辰经管学院207会议室的时候,见到了一群早于我抵达的老师们。这其中有工商系书记徐博宏老师,有工业工程系书记步磊老师,有金融系的李媛媛老师,有经济系的李峰老师和王雅洁老师,有会计系的吴超老师和孙颖老师,有辅导员吴遐老师,有科研秘书栾新凤老师。之前一直帮我的张培老师、杨芳老师、张敬老师和王雪莲老师居然也抽身赶来了。赵钊院长给大家简要介绍了形势,然后就迅速分配了任务。他建了一个QQ群共享资料,命名"草台班子",因为几乎各个系和部门的老师都被"波及"了。这个阶段,大家配合的模式是由我出教学节段的PPT"素描",老师们帮我给PPT"美容"以及写教案。               到了8月13日,我们大家一起又做出了8个,还剩6个。期间,徐博宏老师家中的老人一直住院,她白天在医院看护,晚上熬夜写教案,这些是后来才知道的;吴遐老师这段时间身体不好;张敬老师的孩子才刚刚一岁,在后期没有大块时间的情况下,她在家一边看孩子,一边主动帮忙做订正工作;而青年教师李媛媛老师是已经回了老家,因为这件事又毫无怨言地回来了;王雅洁老师一周六天在北京培训,把晚上休息的时间和周日的时间都用来写教案;高记老师从老家回来后的第一件事也是来学院,帮我继续梳理思路。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对老师们特别地抱歉。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系邢会老师虽然远在新西兰访问,她还远程帮我联系了其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好友、多媒体大神刘洪普老师,刘老师多次给予了视频剪辑以及PPT设计方面的帮助。             8月14日到8月18日,杨芳老师和步磊老师成了全天候陪着我的人,带领经管学院曹文蕊、庞璐、马雪荣和杨平四名研究生不分昼夜地一起工作。这期间,尤其要提的是杨芳老师。她的宝宝只有三岁,她每天在学院陪我而不是陪孩子,甚至有时还要带着孩子来,而步磊老师的孩子一直在老家,后来孩子生病他才赶回去,而在我入职的四年间跟他说过的话都没有超过10句。四名研究生更是不容易,几乎一个假期都没有回家。             在交材料的前两天,经验丰富的刘宏老师竟也亲自上阵,逐条修改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吴超老师和徐博宏老师也临危出手,承担起了订正教案内容的工作。直到8月18日凌晨两点钟才完成了所有纸质版材料的打印装订和电子版材料定稿,而8月18日正是要求"送达"材料到上海的日子。事实上,赵院长很早就请辅导员石俊慧老师买好了当天的车票,由他接力,跑去上海送材料,因为寄送的话已经来不及了。           【精神支柱】               材料的提交也意味着新一轮考验的开始,那就是我要实实在在地思考和练习这20个教学节段怎么去讲了。大家能帮的都帮了,这回只能靠自己了吧?从6月中旬到8月中旬,紧绷的状态太久了,积累的情绪太久了,之前大家在一起,赶交材料时是什么都顾不上的,但当又恢复到一个人,我彻底崩溃了,随之而来的是自信心的决堤。               8月23日,高主席和赵院长安排了实战模拟,全部按照比赛的流程(抽签,准备,20分钟授课,写教学反思)走一遍。地点选在学校的录播室,除了参赛筹备团队全员参加外,还邀请了本校专家张顺心老师和张尚莲老师帮忙把关。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我抽中了20个节段里最不熟的一个节段。硬着头皮,糊弄着度过了最漫长的两个小时。我彻底地讲砸了,最后还抱着张尚莲老师在录播室里大哭了一场。"你一定要不忘初心,讲课应该是快乐的,像你往常那样。"张老师安慰我的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对!我应该更享受过程。可能也正是这么一逼,反而让我意识到这就是最坏的情况了,再坏也不会更坏了。自此,终于又能站上讲台了,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             8月24日到8月26日去上海参赛前的三天,是进步最神速的三天。尽管快开学的日子也是院长工作最忙的日子,但是作为我的指导老师,吕老师还是挤出了大量的时间,亲自坐阵。他把全部20个教学节段,每一个的授课目标、如何去开头以及如何去结尾,这些最关键的部分都给我过了一遍。是每一个!当我遇到生疏的授课节段时,他还亲自做授课演示。从207会议室路过的老师都纷纷张望,很纳闷吕院长怎么还在会议室讲起课来了。               8月27日到8月31日,高主席和杨芳老师全程陪同我在上海比赛。由于出发上海之前我没有时间去准备参赛服装,高主席还拜托宣传部的陈鸿雁部长帮忙进行了精心挑选。临出发前,我系王雪莲老师也从家中拿了多套服装、鞋子乃至配饰为我搭配。而步磊老师因为孩子生病,虽然没有按原计划一起到上海观赛,但他却一如既往地帮助我,在刘宏老师的指导下,开发了多套"教学反思"模板。有了他们的帮助,使我在正式比赛之前格外地省时、安心与不孤单,支撑我最终完成了比赛。               组织行为:             有组织地目标协作行为               "这是一次面向目标的跨层级、跨部门、多主体的全方位交叉协作行为,组织系统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吕院长是这样界定此次参赛的意义的。而市、校、工会、教师发展中心、学院、系等各级组织也切切实实地是如此身体力行的,让我们普通教师深刻体会到了"领导即服务"。             天津市教育工会为选手安排了集中培训,邀请到全国评审专家天津师范大学的赵利民教授以及第二届全国大赛获奖者于长悦老师进行指导。我校多位校领导也鼎力支持,郭健校长特批了校长基金作筹备之用,杨玉桢常委主持并发起了多部门的筹备会,张建畅校长和刘兵校长则在教学技能培训方面寄予了关怀与帮助。教师发展中心虽然不是此次备赛的负责部门,陈立文主任、杨占昌老师和马婕老师却也把备赛当作自己份内的事情,帮忙联系了各种校内外的培训资源以及搜罗了各类网上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中心的老师也放弃了休息,帮助我们完成实战录播。而来自其他学院的老师,张尚莲和张顺心两位专家老师热心指导,方静老师把自己天津市参赛的优秀教案毫无保留地寄予我借鉴,刘洪普老师则直接帮助我修改PPT和剪辑视频资料等。             以前给吕老师助课的时候,他就曾提到"所谓团队精神,就是一群平凡的人在一起,做出不平凡的事"。回首此次参赛的整个历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当我满怀愧疚地对老师们说抱歉的时候,每位老师都像商量好地一样,回应我的全是"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一个人扛不下来,这是咱们学院大家的事情";每当我满怀感激地对老师们说谢谢的时候,他们的回答也是异常地一致"你放心,没有我,咱们学院还会有其他老师顶上的,这是咱们学院的常态",第三,每当我情绪波动的时候,他们说得最多的则是"比赛成绩尽力就好,我们更需要一个正常的你",不过分看重成败。我想,这就是团队精神吧。 可以说,正是我们这群平凡的人在一起,才做成了这样一件对我个人而言"不可能完成"的事。再多的感激与感动都不足以形容。             以前觉得高校教师是一个相对自由和独立的职业,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就是一位好老师了。通过这次参赛,我切身感受到竟然有如此之多的领导与老师愿意为我负责。我想,我以后对学校和学院也要更有责任感与责任心,争取为更多的人负责,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