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茬山”再现青翠美

03.11.2015  15:00

  近日,记者沿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一路前行,曾经千疮百孔、污染严重的“白茬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繁花似锦、绿意盎然……

  “你 看,一座座‘白茬山’重新披上了绿装,出门再也不用担心随风飘洒的粉尘了。”石家庄市鹿泉区岭底村村民张素梅指着村西一处被劈了大半的山体对记者说,经过 三四十年的建材矿产开采,残留的矿山粉尘成了当地居民的一大“心病”。现在国土部门把这千疮百孔的岩石陡面,整治为绿色景观,优美的环境让村民们心情舒畅 了。

  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鹿泉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开采矿山,近年来在防治大气污染新政之下全部关闭,但历史形成的几十个废弃矿山地貌破坏严重,砂砾裸露,寸草不生,并成为石家庄市区扬尘的源头之一。

  今年5月,省国土资源厅投入专项治理资金500多万元,在鹿泉区岭底村西开展“太行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攻关试验”,通过3个月的施工整治,共完成4处 岩石陡面(即掌子面)的试验。经过50多天的养护,目前山体上乔冠草花生长茂盛,刺槐、椿树、波斯菊、胡枝子、狗尾草等植被四季常青,治理效果初步显现。

  记者在岭底村了解到,距离村庄不远处的山上曾密集分布着八九家采石场,山体几乎全部被开采。举目望去,除了新生长出的一片片嫩生生的绿植外,记者依稀还能在断岩裸露山体上,看到触目的疤痕。沿线受访村民表示,由于灰尘太多,玉米授粉都受到影响;今年扬尘少了,玉米亩产量预计可提高200斤以上。

  复绿模式因地制宜

  采访中,记者在鹿泉区岭底村掌子面复绿现场注意到,有的地方山花烂漫,有的地方绿草如茵,有的草丛中铺着一些白色管道,像蜘蛛网一样布满整个山坡。

  “废弃矿山复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种花种草,只有采取科学的复绿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其生态功能与可持续利用。”谈及试验复绿的新技术,负责施工的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孙云涛说,对于不同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矿山,分别有不同的技术体系和植被恢复模式。

  “针 对掌子面的分布特点,我们采用分区分块的方式进行各种生态护坡模式试验,使山体迅速复绿、愈合采矿残留的伤疤,减少粉尘污染。”孙云涛指着修整好的掌子面介绍,试验主要根据掌子面岩性、坡度、朝向、微地貌等特点,利用坑穴、裂缝、平台等分别采用铺设草毯、异形格室栽植、挂网或直接客土喷播等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创面修复、绿化和水利配套生态恢复。

  孙云涛介绍,山前大道复绿项目由于矿山现存山坡斜度过大,且表层泥土所剩无几,草籽很难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因此,他们在施工时,先通过挖机进行削坡、清坡,降低坡度并清理突出的岩石,然后在坡面铺设铁丝网挂植生格室,接着进行客土喷播。

  “喷播一周后就可露出点点绿色。”孙云涛告诉记者,具体来说,复绿各种环保新技术的运用,主要是根据不同创面的坡度、坡长、稳定性,先覆盖客土基层,再布设植物种子层,然后再加盖保护层等工程措施,形成减少坡体冲刷、保水保墒、利于生长的永久性生态植被。

  如今,随着“白茬山”掌子面治理新工艺、新方法试验攻关的成功,石家庄山前大道矿山污染问题从源头得到改善。

  在生态恢复中转型发展

  据了解,矿山地质环境恢复1平方公里约需花费1000多万元,尤其“白茬山”治理不仅技术难度大、治理费用更高。石家庄山前大道岭底段是我省第一个使用客 土喷播试点地区,一期工程成功修复治理5.7万多平方米,每平方米成本在100—200元,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岭底村,记者看到有人种植了大片果树,有人搞起了农家乐。“随着矿山环境变好,村民们纷纷谋划转型发展,依靠山前大道旅游资源优势,村里准备搞农业观光旅游业。”岭底村支书介绍,通过国土部门创新技术试验攻关,不仅促进矿山生态系统良性发展,还变成村民新的增收生长点。

  “由于矿山开采的历史比较久,需要治理的废矿基数也比较大,这是难题,但同样也是可挖掘的宝贵资源。”鹿泉区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建立多渠道废弃矿山治理资金筹措机制,盘活存量资金,真正做到“取之于矿山、用之于矿山”。

  (2015-10-22 记者:张俊琴|来源:河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