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书道,道法自然—略论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书法艺术
图一:《 道法自然》 段俊平 纸本 2014年
图 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 段俊平 纸本 2014年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著名书法家良宽和尚说他平生最讨厌三样东西:厨师的菜,诗人的诗,书法家的字。这话初听好像很别扭,但仔细一想却觉得极妙。这说的是讨厌所谓专业人士的“匠气”,那种局限于技法层面上的讲究,总让人有种腻歪的感觉,没有生活化的亲切感,炫耀的是表面的形式,谈不上境界。所以看良宽和尚的字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活泼泼的生气,毫无那种故作高深的“炫技”。而观段俊平先生的书法作品也让人有同样的鲜活感受。
这种感受要如何描述呢?八个字:悠游不迫,一任天然。其字里行间始终有种漫不经心地从容,传达着活生生的畅快愉悦的心境,一点一划之间看不出技巧的痕迹,却已见境界,所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也。比如他的大字草书作品《道法自然》(图一) ,“道”字不拘常法,“首部”就势翻转,“走之”随下一字回峰,连贯通顺;“法”字破
常规的左低又高之势略呈左高右低之态,姿势天真; “自”字简洁流畅,出飞白苦涩效果,自然可爱; “然”字连续绞转翻折,开合有致,功力内含;整体上笔墨酣畅,饱满飘逸,毫不做作,结字也不故作夸张取巧,平淡处见天真烂漫。若非有深厚的临池积累和饱满的内心情感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的。
段俊平先生是喜欢做草书的,稍懂书法的人都知道草书是各种字体中最难把握的,因为它最与作者自身人格、性情相关。草书的高度抒情性,丰富变化的随机偶然性都是需要自身的气质内涵来支撑和滋养的,而草书的这个特质正好与段俊平先生相契合。这可以从他的学识背景说起,自幼承祖父言传身教,诗余墨戏,遣兴砚池,对于技法上的锤炼可以说早已烂熟于心臻于至善;此外先生一直遵循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诲,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熟谙国学经典,旁参释道,人格完满,这些又作为“字外功”反过来滋养其对于书法的理解,契合草书创作所需的人格与学识两个要素,故在书法上下笔即能得精要关捩。中国书法是最讲究“字外功”的。所谓“字外功”即书卷气质,内心有无高尚的品德。北宋黄庭坚《论书》曰:“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以段先生胸中之道义品格,国学底蕴之深厚而涵养书法之事,故能不染半点江湖之俗气,每每观其字如见其清雅脱俗之风骨。
段先生还常常谈及书品与人品的关系。认为“书品即人品”,书法的艺术价值的根本取决于书者的人品,书法是人心的表达。《礼记》里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说的也就是一个人的品德最为重要,所谓艺者,小道也。在从事传统艺术的创作中德行修养至为重要。古人向老先生学戏,还得先学做人的道理。后人称王羲之为“书圣”,可不仅仅是他书法的高妙入圣这么简单,还应该是赞赏他超凡脱俗的人格品行。后人也喜欢颜鲁公的《祭侄文稿》,更多的还是因为颜真卿高尚的品德,人们为之所感染钦佩。而现在很多人却只看到他们书法文本的技法形式层面,执着于其中甚至走火入魔,终究学个形似神离,写来写去有千家面目却唯独没了自己,这也是颇为悲哀的事。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首先应该一个文化人,一个有深厚学问的人。段俊平先生是深知其中奥义的,所以才能不断地在临摹书法经典之外,依然钻研国学之道,参佛问道,登堂窥奥,才得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门极为独特的艺术,著名旅法书法家熊秉明先生就曾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但要真的解释书法如何就是“核心的核心”了,这又是一件很为难的事了,因为古人说“言不及义”,所以才“立象以尽意”,而这里代替“言(文字语意)”的“象”就是具有视觉造型特征的书法了。书法作品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每个人见又有每个人的不同感受,在段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悠然畅游于书道之海洋的高贵灵魂。但你若问他何以如此畅快地悠游于书道之中时,他一定会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