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的孩子们需要老师更需要爱
借手机和父母通话 未开口泪先流留守的孩子们需要老师更需要爱 9名大学生志愿者赴赞皇深山陪伴留守儿童,送去知识送去爱
■志愿者团队合影。
■志愿者为孩子们解析试题。
■汗水浸透了写有“青春正能量”的上衣。
今天,在赞皇县许亭乡阳光小学支教的9位大学生志愿者,就要离开阳光小学了。虽然一早就知道要告别,可从昨天开始,深山里的孩子们就偷偷抹起了眼泪。9岁的小姑娘韩雨彤,代表全体学生送给志愿者纸玫瑰,上面写着“我爱你”。志愿者们珍惜地将礼物捧在手里,“我们很快就会回来,下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坚信。”
小学生:为哥哥姐姐们送上纸玫瑰
昨天早晨6:30,记者赶到赞皇县许亭乡阳光小学。这是一所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学校,即便暑期,没有父母照料的孩子们多数都要在学校度过。学校一共6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志愿者团队主要负责二、四年级的教学任务。
大学生志愿者韩莎莎早早叫醒了熟睡的孩子们,每天6:30要准时上早自习。“今天早自习,我们学一首古诗,大家说学哪首好呢?”站在讲台上,韩莎莎拿着三年级课本,用沙哑的嗓音,征求着孩子们的意见。
“老师,老师,学这首《游园不值》吧!”台下的孩子们举手说道。
“好!”韩莎莎先用粉笔在黑板上将古诗抄写下来,然后一遍遍地带着孩子们朗读,琅琅的读书声在山谷中如黄鹂声般悦耳。韩莎莎的声音却显得愈加沙哑、低沉,她忍不住轻咳两声,然后提高音量,让后排的孩子能听见。
“前几天天太热,我有点上火,每天至少两节课,除了中间休息10分钟,一上就是一个半小时。”韩莎莎说。
早自习结束后,韩莎莎吃了一片草珊瑚含片。这时,9岁的小姑娘韩雨彤走到老师面前,伸手递上一朵纸玫瑰和一颗红桃心,“莎莎老师,你讲的语文课,我们很喜欢,明天哥哥姐姐们就要走了,这是我和同学们送你的礼物,谢谢你暑期过来给我们讲课,讲的嗓子都哑了……”
看着写有“我爱你”的红桃心,莎莎眼眶红了,孩子都围拢过来,眼中全是不舍。
志愿者:孩子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此次支教活动的发起者,是曾被评为河北省道德模范的小伙子王月洋。从2012年开始,他和几位伙伴通过网络等途径,公开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义务支教。此次招募的志愿者共有9人,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20岁,分别来自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传媒学院、河北工程大学等高校,大家的想法如出一辙:就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7月18日,志愿者团队来到阳光小学。学校共有两层楼,一楼为宿舍,二楼为教室。每间教室都陈设简单,只有成套的桌椅板凳,没有多媒体教学,也没有空调。除了常规的数学、语文、英语外,“志愿者还专为孩子们安排了音乐、体育等课程。学校师资紧张,常常是一位老师身兼数职,音乐是数学老师教,美术是语文老师教,孩子们没有接触过专业教育。”王月洋说,
王月洋说,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对这些课程的渴望和喜爱,“这种眼神让你内心很酸楚,即便天气再热再辛苦,我们也要坚持。”
志愿者收获:更加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采访时,记者看到,9名志愿者住在学校临时安排的教职宿舍里,4名男生一间,5名女生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摆着两个上下铺,显得十分拥挤,女生的房间还加了一张床,墙角摆着两张桌子,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盛夏时节,男生寝室有一个吊扇,女生寝室就一台电扇。
团队后勤——20岁的崔佳浩告诉记者,他比支教的其他成员要早几天来到这里做准备工作。“学校临时腾了两间房子给我们当宿舍,学校没有那么多床,其中有一张是我们临时借用的。女生宿舍的电扇是校长从家里拿过来的。”
早自习结束后,志愿者、孩子们一起吃早餐,早餐很简单,馒头、粥、咸菜。“这里是大山深处,距离赞皇县城有十五六公里,离学校最近的小卖部,来回也要走1个多小时山路,所以孩子们很久没有吃鸡蛋了。”崔佳浩说。不过志愿者们甘之如饴,没人抱怨生活的艰苦。
20岁的王琴琴,刚到赞皇就开始生病,可从未想要离开。“我发现这里的孩子不仅仅是需要老师,更需要爱。”王琴琴说,闲暇时,她更注意对孩子的心理辅导,“我希望把很多很多爱带给孩子们”。对于没有支教经历的王琴琴来说,这更像她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我以后还会回来看他们的。”在王琴琴心目中,可爱的孩子们已然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团队负责人之一的尚佳伟则更有感触,他说受益最大的还是志愿者们,“大家从孩子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更加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希望爱能传递
更多人关爱留守儿童
昨日,赞皇许亭乡阳光小学校长曹增利告诉记者,他曾在大山里教书20年,在一位企业家的支持下,他建立了阳光小学。“我们学校处在深山里,一半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很少能走出大山,有的甚至连火车都没有见过,所以需要来自外界更多的关爱和更多的知识传播。”曹增利说,这次共有两批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支教活动,先是河北的大学生,接下来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们,“不仅仅是陪伴和教课,志愿者把大山外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现给孩子们也许更难得,或许能够改变他们的一生。”
就要离开了,活动组织者王月洋代表志愿者们向孩子们告别:“支教活动进行了四年,以后一定会继续,甚至更频繁。从一年一次变成一个月一次,这样对山里的孩子们才更有意义。我们很快就会回来,下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坚信!”
摘抄
志愿者李雪的微博日记
支教第一天:每个孩子一碗绿豆汤,一个素包子,六个人一份菜。下午给二年级以及六年级的孩子上课,教英语和音乐,四节课下来口干舌燥。
支教第二天:跟采购团出去买必需品,山路真的很难走。下午好几个孩子,找我借手机,给在外打工的父母打电话,每次都是一开口就眼泪汪汪。
支教第七天:规范书写,同一个孩子的前后对比,变化很大。中午山里下了暴雨,头一次感受这么大的雨,雷声就像在耳边炸开,中午孩子们都躲在宿舍,不敢出来。每天都要刷很多碗,男生做饭,女生刷碗,不矫情。
支教第八天:班里飞进来一只蝴蝶,生活在山里的孩子都有特殊的捕猎技巧,什么都能逮住。跟他们讲化蛹为蝶需要过程,于是孩子们放了蝴蝶,拍照留念。希望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也能飞出大山,成为他们梦想中的宇航员,赛车手,之后我会对几个孩子跟踪辅导。
支教第九天:有孩子中暑了,真是太热了,没有觉得山里有多么凉快。明天考英语,有个孩子特别认真,晚上还过来问我题,勤奋的孩子果然最可爱。
支教第十一天:教孩子们“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我的嗓子疼得说不出话,上火牙疼,感冒中暑,坚持就是胜利。
□文/图 本报记者 杜慧 通讯员 顾娇娇 刘美玉 纪春晖
编辑: 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