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成绩
“在这里也很难跟他们说上话,不如回去,还可以找同学玩儿”
“每到放假我妈就让我到北京来,可是在我心里北京没有我的亲人”
“你给我买车票,我要走!”15岁的小国说。
“有本事你走着回去!”邱立花喊道。
小国随即摔门而出,6个小时之后才回家。
邱立花和小国是一对母子。邱立花和丈夫都是河南人,已经在北京打工20多年,丈夫在建筑工地,邱立花在一家公司做保洁。
这个春节,邱立花夫妇没有回老家,让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来了北京,既能阖家团圆,又不耽误挣钱。
“刚来几天还挺好的。”邱立花说,“没过一星期就开始跟我闹别扭,昨天他爸差点儿动手揍他。”
邱立花说这话时是大年初三。
从邱立花所住的北京西四环,再往西北方向走就到了西山脚下,河南人武小华在这里为那些租了土地的北京人打理菜地。
邱立花跟儿子怄气的那天,武小华也在跟来京过年的16岁女儿闹别扭。
邱立花的儿子和武小华的女儿都是留守儿童,一年到头只有春节这几天才能见到父母,但是难得的团聚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冲突。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去年年底刚刚完成的一项名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频率不高,22.7%的父母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26.2%半年到一年回家一次。也就是说,有3000万孩子至少半年才能见到一次父母。
短暂的团聚一方面让父母子女都感受到了温馨和甜蜜,但另一方面,由于平时沟通不够,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也容易在这个时候激化。
“没有哪次见面是不吵架的,而且孩子越大吵得越凶。”邱立花说。
见面团聚并不意味着父母能把时间留给孩子
“每到快过节了我们的电话费就特别多。”云南省镇雄县的男孩李小刚说,春节前,外出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到家乡,每每看到有人回来,李小刚就会跟姐姐、妹妹一起给父母打电话,催问他们的归期。“虽然他们告诉了我们火车票的日期,但我们还是担心,担心他们是在骗我们,担心他们突然有事回不来了”。
孩子们盼到了父母,但父母不一定有时间陪他们。
邱立花住在北京西四环附近的“城中村”,房子是当地居民建的三层小楼,共住着六七户人家,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平时还算热闹,但春节期间别人都回老家了,只剩下邱立花一家,非常冷清。
小国到达北京时是傍晚,当时邱立花还没有放假,她特意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小国接回家,并做了小国爱吃的炒大虾。
之后的每个白天和晚上都是小国一个人在家。“妈妈每天晚上回来已经很累了,她最多问一句白天学习了吗?第二天早上我还没起床她又要出门了。”小国说。
整个春节邱立花只在除夕和初一休息了两天,其他时间都去别人家做小时工了。休息的那两天,一天去北京的亲戚家吃饭,还有一天去逛商场买衣服。
小国和妈妈的战争爆发于初二早上。那天一早小国很希望妈妈带他去转转北京的庙会,但是邱立花却告诉他,之所以选择留在北京过年就是为了春节好找活儿,能多挣些钱,临走时让小国留在家里写作业,“回来我要看”。
晚上回家,邱立花没有看到小国的作业,而是小国执意要回老家的倔强。“在这里也很难跟他们说上话,不如回去,还可以找同学玩儿。”小国说。
“孩子24小时都会想妈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教授段成荣说,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没有意识到陪伴孩子是一种责任。
段教授介绍,《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能够把它写到纲要里去,是经过很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对此的宣传和推进还不够”。
很多父母觉得“给孩子挣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其实,孩子们最需要的是陪伴,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尤甚。
如果意识不到这些,即使父母专门回乡团聚也不意味着专门的陪伴。记者在春节期间想约云南一名留守儿童的父亲进行电话采访,电话从年前打到年后,每次接起电话时,这位父亲都在麻将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