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产品质量监管难题待解
一样的出发点 不一样的着力点
电商产品质量监管难题待解
□ 本报记者 彭 燮
“我感觉我们质控部很多时候都是在救火,而不是防火。”
“有的商家拿PS过的认证证书给我们审查,光靠我们几双眼睛要想堵住,实在太难了。”
“网购售假就像闯红灯,如果不出台严厉的法律规范,光靠我们电商自己去查,真的不现实。”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上,1个小时的小组讨论,阿里巴巴、京东、1号店等多家领军电商代表不约而同地倒起了苦水。大家共同的观点是: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问题不管不行,但单光靠电商企业自己管也不行,急切希望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出手相助。
在阿里巴巴集团资深总监倪良看来,电商产品质量管控分为事前预防、主动出击、结果管理3个阶段。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下一阶段的主要精力要放在“主动出击”上,通过神秘抽检和投诉分析等环节,快速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我们集团已经形成了共识,对品质的控制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他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在信息共享、联合打假方面给予电商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1号店质控部总监张晓东坦言,因为要抓质量,他所在的部门经常被市场部同事投诉,“现在电商搞促销活动很频繁,经常是我们这边刚想管,市场部电话马上就来了,说再不通过就赶不上促销了。”在他看来,相较于平台商品,自营产品质量相对比较好控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供应商混货,真货假货一起卖,作为电商也无法做到批批检验;二是物流公司掉包或者不按规范储存运输货物。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已经想了很多办法,但有些问题光靠自己解决不了,他希望政府能够在抽查结果、诚信数据等质量相关信息方面与企业实现共享,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质检部门在质量监管方面的成熟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帮助企业更好把关,“因为电商产品种类实在太多了,我们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
来自苏宁云商集团的法务经理万银伟则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他认为,之所以相比电商实体生产销售环节的质量监管显得更加有力,其原因就是有一套成熟的法律法规,“出了质量问题,电商应该负什么责任,供应商、物流提供方应该负什么责任,甚至有些恶意退换货的消费者应该负什么责任,现在这一块是很模糊的,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一下。”他坦言,一方面希望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帮助电商把好质量关,一方面也有些担心,“希望各部门之间能够明确各自的监管范围,同时加强部门联动,不要出现要不就都来管,要不就谁都不管。”
京东商城的流程管理部总监方磊借着讨论的机会,向电商同行们发出了倡议: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整个行业的事。只有大家都真正重视产品质量,消费者对于电子商务的信任才会逐步提升。他建议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服务力度,要通过监管实现电商产业链条上每一个环节共同来提升质量,与此同时还希望政府多组织相关培训,把质量管控的知识和最新信息传递给电商工作人员。
听完了电商代表们的苦水和期待,最后总结发言的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有关负责人给大家送上了定心丸和及时雨。他表示,质检总局正在开展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电商企业负责。抓好电商产品质量,既是企业的责任、行业的责任,也是监管部门的责任。因此,“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只是着力点有所不同。”他坦言,如今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问题多发,既有行业自身不成熟的原因,也与电商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质量管控能力不高有关,因此下一步电商的着力点就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能力。而作为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质检系统对于电子商务行业的监管将以“帮、打、促”为着力点,既重监管也重服务,一方面加强风险监控和网购产品监督抽查,构建“网上抽查、追溯源头、属地查处”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开展质量提升工作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开展淘宝村质量提升和质量培训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