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杰:用新农合救助白血病最有效最迫切
从在公共草坪“裸晒”想晒死癌细胞,到手捧玫瑰花集体下跪向富豪借100万元治病,近日身患白血病的成都大学生莫向松受到关注。从起初的同情和祝福,发展到后来的争议四起,莫向松的“另类”求生凸显了怎样的尴尬?舆论评判背后的现实难题该如何解?(7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如果没有白血病,莫向松虽然早早离开生父生母被养父养母收养,但终究还是幸运和幸福的。自从不幸患上白血病,莫向松的天空开始变得灰暗。这种灰暗是所有白血病患者的共同遭遇。别说是他的养父养母务农,就是不务农,面对巨大的医疗费用,让全家迅速返贫,这种悲惨的结局简直太常见了。即使返贫,也终究在白血病面前望病兴叹,最后难以保命。
莫向松的遭遇说明了一切。他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化疗了6次,花费近30万元,尽管有农村合作医疗能够报销六七成的费用,可是剩余的医疗费依然让他支付不起。更不用说接下来的骨髓移植等费用。面对如果放弃治疗就不得不让生命枯萎的残酷结局,这位大学生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另类求生”的自救之路,那就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可是,莫向松的“故事”又太单调了,如果没有在公共草坪“裸晒”想晒死癌细胞,如果没有手捧玫瑰花集体下跪向富豪借100万元治病,他绝不会一夜之间成为“公众人物”,绝不会迅速“成功”。他的“故事”永远不可复制。但是他的“另类”求生的确凸显了一种尴尬,一个严峻的现实难题。
啥都不说,只要你到大医院的白血病房走一遭,就会切身感受到一种残酷而尴尬的社会现实:一直以来,所有的白血病患者都想让“曝光吸引关注”成为自己求生的武器,这种“大曝光大解决、小曝光小解决”的社会怪圈背后折射了一道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在专家看来,由于治疗费用总数很大,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保“兜底”之余,患者仍无力承担剩余治疗费用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一次性的社会捐助固然有帮助,但不可持续且随意性大,甚至会产生一些民事纠纷。更有效的方法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有“制度性保障”的各类专项慈善基金,降低民间慈善基金成立门槛,让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到慈善组织当中来。
专家的“药方”简单而有效。治疗白血病,走慈善之路,不用摸石头就可以过河。可是,众所周知,慈善在我们这里似乎是刚刚发芽,成长并不顺利,距离长成一棵大树的愿景还十分遥远。这可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聊胜于无。那么,到底该怎么办?笔者倒是以为,最有效最迫切的办法还是走新农合之路,面对白血病这种大病,报销比例达到95%以上也完全可行。不用说,这样做了,莫向松们就不会“另类”求生,让全社会跟着心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