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耕种”的家庭农场

19.06.2015  12:57

——三夏新观察⑤

本报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张建岗 张 倩

在藁城区,硒之王家庭农场的种植规模数一数二。这个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北营、宜安两个村的6000余亩土地,零零散散的“巴掌田”,从此成方连片。不过,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田,也让人担心“地多人少”的情况,如何实现种植管理?6月18日,记者走进硒之王家庭农场,感受“用数据耕种”的农民新理念。

用数据管生产

早上6点,硒之王家庭农场的休息室里就挤满了人,一天一次的碰头会准时开始。场长杨增江提出,浇水进度得加快,地里需要补点苗的,要及时把大致数量汇总上来。听到场长的最新安排,片长们在会后迅速去落实了,农场主于玉波则开始翻阅昨天的浇水、施肥等报表。

于玉波介绍,为了管理好6000余亩的土地,他架构起“矩阵形”的管理模式。农场主负责统一协调,场长主要派发任务,片长司职一线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农场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专人来管理种植。

农场面积大,管理粗放的话,自己受累不说,还会大大影响到效益,所以俺用数据来指导生产。”于玉波说,直接负责耕种的片长有十几名,每个人管理的片区大小不同,从500亩到800亩不等。农场按照用工次数、农药用量、电量消耗等指标,取每亩的总体消耗均值,来给片长们“排绩效”,并且做到奖惩分明,激发片长节本增效的积极性。

片长杨风明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他有每月2300元的片长工资,收成超过亩产900斤,又按照超过数量给予一定比例的粮食奖励。“以前种地都马虎得很,现在不一样了,俺们抠得细致,谁种得好谁就收入高!

为了提高效率,农场还配备了后勤部门来保障物资供应。记者来到农资储备库,部分散会的片长在这里领取化肥。库管员杨西敏认真地清点着数量,她对记者说,“哪个片区领多少化肥都是测算过的,超量使用对庄稼不好,而且也会造成浪费,必须严格控制好数量。

向科学要效益

今年的收获季,片长们的管理表现差距较大:有的亩产达到1200斤,有的亩产却连900斤都达不到。一位亩产较低的“老把式”片长说,自己打小种地,一直都是采取“多用化肥产量好、条播密植产量高”,可今年的收成,自己有点看不懂。

究其原因,是“老把式”对现代农业的理解有了偏差。于玉波表示,粮食种起来不费事,但要种好管好挣大钱却很难,所以除了要用数据管理生产,还要向科学要效益。

怎样实现科学耕种、科学管理?“粮食能否丰收,与后期管理有密切关系。”农场的农艺顾问夏保义说,如果管理得差,施肥不到位、浇水不及时,哪怕就延误一天时间,都会直接影响粮食最后的产量,所以要绷紧“精细化管理”这根弦。

承包的土地多、需要灌溉的面积大,让硒之王家庭农场必须提高灌溉效率。为此,于玉波决定采购指针式喷灌机等节水灌溉设备,目前已经进入招投标期。“这种机器不仅个头大,还配有一套电子系统,不仅能在田间移动均匀喷水,还可以随时监控土壤含水量。有了它,农场就能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谈及未来,于玉波说农场还准备留出150亩地做试验田,观察在同样土壤条件下,9个品种之中哪个更适合农场大面积推广种植。“希望通过科学种管,农场的收成会越来越好。”临近采访结束,于玉波许下了自己新的心愿。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