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书写对党的忠

23.06.2015  19:02

  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提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也正是徐志勇的行事准则。在他的日常工作里,始终践行着“四有”标准;在他的为人处世中,深深镌刻着“三严三实”的烙印;在他执著奋斗的背后,留下的是沧州农发事业一年四季的收获。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徐志勇担任市农发办主任以来,他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把为百姓谋事干事作为最高追求,带领着仅有20余人的“小部门”,在践行“进取、求实、高质”的沧州农发精神中,干出了一番可圈可点的“大事业”,省财政厅厅长称他是“全省农发系统的一面旗帜”;2013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国农发系统第一人;2014年他被省委确定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六大典型之一;今年他又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作为全国财政战线唯一代表,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徐志勇在“小部门”干出“大作为”的经验,引人深思,值得推广。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骄傲,伟大的时代产生人民喜爱的好官。在沧州大地深入推进“五城建设”的热潮中,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期待更多的徐志勇式的好官脱颖而出。

  徐志勇41年工龄,37年党龄。

  他入党在部队,工作在行政,双脚却始终扎根在农村。

  他的快乐在乡间,牵挂也在乡间。那一道道田垄,在他看来,是人生的记事本。他用一言一行书写着对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热爱,书写着对党的忠诚。

  一个农民的孩子,一颗纯洁的心灵,一份“心中有党”的赤诚

  徐志勇很少在办公室,一年时间大体分成三份:三分之一跑项目资金,三分之一在项目区巡查,三分之一处理机关事务。

  沧州16个县(市、农场),哪个地方的项目区在哪,涵盖多少乡村,各有什么特色,他如数家珍。

  他有很多农民朋友,最爱和乡亲们聊天。一张晒黑的脸膛,一身随意的衣裳,和农民看不出什么两样。

  他常得意地说:“我是农民的孩子。”除了参军的几年,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他基本没离开农业地儿,对农村关注的深情,倾注的努力,使他感觉充实、有力。

  在他的带领下,沧州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连结硕果。短短几年,就从一度的默默无闻,成为全省一面旗帜,连续七年获评全省先进市,连续六年主要考核指标在全省夺冠。徐志勇也于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国农发系统第一人。今年4月,徐志勇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再次站在了一个更高的领奖台上。在全国表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等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亲自为他们颁奖的场景,使他激动不已……

  受益最多的是老百姓。肃宁县窝北镇百道口村党支部书记宋纪广说,过去村里耕种条件差,收成少,很多村民对务农失去信心,外出打工。自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村,农田道路硬化了,路边绿树成荫、沟渠成行,水电直通到地头,旱能浇、涝能排,周边风景如画,许多农民又回归农田,发展起设施蔬菜,赶上今年菜价高,每亩收入超万元。

  变化是革命性的。64岁的河间市龙华店村村民王秀峰种了半辈子农田,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出了农业地儿,就不想再回来”;现在每天早晨他都愿到农田转转,田成方,路成行,空气清新,“一座天然大公园”,还能遇见好多前来遛弯儿的老友,甭提有多开心。

  变化源自实干,源自一腔赤诚。徐志勇十分珍惜修身、律己、用权。他常说,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仅做人要实,谋事、创业同样要实。他还说,一切难题只有在“三实”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三实”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三实”中才能实现。

  从走出农田参军,到转业后在地方多处工作、任职,党性理念、实干精神始终伴随着他。巧的是,从市扶贫办副主任,到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再到市农发办主任,他一直没离开农业。

  其实也不全是巧,徐志勇常说,农村是他的根,也是他的家。有人觉得管农业没有意思,但在他看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最能直接惠及人民群众的就是农业。所以他凡有机会围绕“”字干事创业,就牢牢抓住不放,虽然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为了谁”的宗旨始终不变。

  他说,为农业农村服务,和农民始终坐在一条板凳上,“是我人生当中最快乐的事情!

  一心对党的忠贞,一腔为民的情怀,一股实干的韧劲

  刚到市农发办任职,徐志勇有点不习惯:旧桌,破椅,条件非常简陋,每天在单位的只有十几个人,工作非常冷清。

  条件艰苦不怕,怕得是没精神。这个“小部门”只有20多个人,改变以往常态容易吗?

  徐志勇用行动作答。

  他着力整肃机关风气。他告诉同事们,信仰是生命的火炬,有信仰才有干事动力和青春活力。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各项优惠政策和举措迭出,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沧州农业综合开发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已在春天中。”他倡导每名农发干部都带着对党的感情、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对一方土地的感情,全身心投入这一历史洪流中。

  调动精气神,关键靠干事。徐志勇率先垂范,他9年没歇年休假,即使在组织上为了保护干部,提出“不休年休假不得参评先进”的情况下,他也没缺过勤。

  农业开发关键是争取资金。有“好心人”劝他说:跑资金有风险,再说沧州地碱水咸,有了钱也干不好。徐志勇不这么看。他认为:“农业是经济的命脉,粮食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国务院每年拿出巨资搞农业综合开发,就是要培养典型、树立标杆。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争取资金、搞好示范,才能不辜负国家的希望,为农业大发展作出贡献。

  在至关重要的项目资金争取上,他破难攻坚,一举打破沉闷局面。

  说来也巧,当时正值国家级农业示范区项目布局。按照要求,必须是国家优质粮示范基地才能申报。徐志勇反复衡量,选定肃宁县作为申报主体。

  肃宁县不是国家优质粮示范基地,实际上沧州当时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也有人不理解徐志勇为此事忙碌:明明不可能的事,为什么空耗精力?

  徐志勇打定了主意。他利用赴秦皇岛参加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会议的契机,找到省农发办领导反复陈述:肃宁有着优越的农业自然生产条件,具备坚实的优质粮生产基础,地方干部和群众也有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强烈愿望,肃宁又毗邻京津,交通发达,各方面条件都适合示范区项目开展……

  一方面争得省农发办理解支持,一方面联系肃宁迅速准备申报材料,连夜出发,并于第二天2点多到达秦皇岛进行汇报。会后,徐志勇又赶到石家庄向省农发办分管领导力陈申建项目优势和准备情况……连续奔走,一腔热诚终于叩开希望之门,肃宁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再经过层层答辩、竞争,肃宁国家级农业示范区项目成功获批,一定三年,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争取各级财政无偿扶持资金近1亿元。

  这是沧州第一个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从无到有,从不可能到可能,生动诠释了“事在人为”。

  只要有一点希望就抓住不放,这是徐志勇一贯的工作态度。如今,肃宁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早已大见成效,农民普遍受益,仅玉米产量就从项目实施前的单产200多公斤,增至750公斤以上。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首批国家级农业示范区项目,“肃宁样本”直接以点带面,引发辐射效应。目前,全市每年仅高标准农田建设就增至16万亩,无论建设规模还是工程质量都在全省领先。

  成绩激励人心、鼓舞斗志,沧州农发战线跳出低迷,活力四射。

  徐志勇又瞄准了更高目标:沧州要做农业开发大市、强市,沧州农发人要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要把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关心和温暖,通过项目的形式送到千家万户,让群众知党的情,感党的恩。

  他结合沧州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大手笔规划实施了“三园三区”精品项目,推动沧州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园”,即盐山县10万亩现代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重点实施粮食良种繁育推广、设施蔬菜、节水示范、观光农业;青县6万亩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重点实现土地和产业两类项目结合,打造“一个科技传播文化院、一个市场、六个园区、两座加工厂、四大基地”;南皮县“渤海粮仓”农业开发示范园,主要示范推广素有“南袁(袁隆平)北李(李振声)”之称的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培育的“小偃60”“小偃81”等小麦优良品种,今年测产结果显示,在无水的情况下,“小偃60”每亩均产589.2斤,“小偃81”每亩均产706.2斤,分别增长23.7%和15.6%。实现了耐盐性好、抗旱性强和在盐碱干旱地区高产增收的目的。据了解,今年我市“渤海粮仓”的示范推广辐射总面积将达100万亩。

  “三区”,即高标准农田跨县示范区,完成肃宁、献县、河间三县交界处连片建设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肃宁县土地项目、产业化项目和产供销“双结合”示范区,引领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吴桥县高标准农田种粮大户示范区,打造“高科技节水农田设施农业园+经济林展示园+科技花卉展示园+休闲娱乐采摘园+休闲娱乐垂钓园”于一体的“粮食生产暨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区”。

  从单体项目,到整体规划,从顶层设计,到田间地头,沧州农业综合开发,从未像现在这样枝繁叶茂,捷报频传:“三园三区”全面开花结果,在全省农发战线树起旗帜;7年来争取财政无偿投资规模超6倍,从当初每年不足6000万元,提高到每年近3亿元,带动了10到15亿元投资规模;全市16个县(市、农场)全部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县,为全省首家……

  “进取,求实,高质”,这是徐志勇到任后,凝聚集体智慧提出的沧州农发精神,现在,已深深植根于这方正加速觉醒、蒸蒸日上的热土。

  百尺竿头,徐志勇有理由稍作休憩。“小单位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确实不容易”“这几年农发工作成绩显著,干得很好”“看到沧州农发工作连续六年全省综合考评第一,非常高兴”“向农发办表示祝贺”……市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高度评价,徐志勇也完全有放缓脚步的“空间”。而他深知农发工作事关粮食安全,更事关农民福祉,不敢有丝毫懈怠。

  今年,全省规划实施节水增效示范区项目。沧州中低产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等制约粮食生产的问题,再次涌上徐志勇心头。面对大好机遇,他积极申报、全力争取,他的“三实”作风和沧州多年夯实的工作基础再次赢得支持:争取专项财政资金1800万元,重点建设南皮和吴桥两个省级节水增效项目。同时,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节水工程建设,为全市探索新形势下节水增效的新路径。

  全省11个地级市,节水增效示范区项目仅有7个,沧州争取到两个;今年各县要全部建设农业产业化园区。这些成就,映亮了徐志勇带领一班人“小部门有大作为”的党性光辉,也照亮了项目区群众发自心底的甜美笑容。

  一面高扬的党旗,一支优秀的团队,一方群众的口碑

  肃宁县兴宁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树领,创业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现在仅在工商注册的社员就有101户,实际带动300多户,辐射到了县外、市外的邻近村庄。

  合作社主要从事蛋鸡养殖、饲料加工和鸡蛋回收,原来有6万只养殖规模。随着市场扩大,养殖基地亟须扩建,而较大的资金投入成为制约因素。

  曹树领听说有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找上门去,结果很快被受理,项目考察审核等工作迅速启动,77万元扶持资金不久就拨付到位。利用这笔资金,曹树领又建起一个6万只规模的蛋鸡养殖基地。紧接着他再次申报项目,获得357万元资金扶持,建起年产18万吨的饲料加工厂,生产规模全市最大,合作社发展由此进入一片崭新天地。

  曹树领向农发人竖起大拇指:“这些人,真干事!

  一支优秀的团队,源自带头人的引领。徐志勇深知,干成任何事业,必须靠团队的力量。“队伍能力建设”始终是一条贯穿工作的主线。

  从2007年主持工作开始,徐志勇每年组织举办一期读书班,由市农发办主任、科长和县级农发办主任参加,邀请专家授课,开展汇报交流,参观先进单位,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调动农发干部激情。他坚持把“想办事、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作为能力建设出发点,让干部在推进项目、示范区建设和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践中经受磨炼,增长才干。他坚持构建独具特色的农发文化,每年出版一本《沧州农业开发的春天》系列丛书,唱响自编自创的“我是光荣的农业开发人”主题歌曲。在农发系统,春夏早6时、秋冬早7时下乡,中午回家吃饭,已蔚成风气……

  能干事,还要肯干事。肃宁县农业局原局长赵栓柱至今仍记得,退休前有次和徐志勇一起到农业部跑项目。等了一天没等到想找的人,天黑了,徐志勇说咱住下。结果两人住了80元一天的小旅馆,随便买了两个烧饼当晚饭,第二天一鼓作气谈下项目。徐志勇“很有韧力,不怕艰苦”,这是他给赵栓柱留下的深刻印象。

  想干事,就要有拼劲儿。南皮县农发办主任满文通和徐志勇一起巡查2013年度项目区。当时正在整修道路,刚刚做完灰土、撒完水,车辆过不去,徐志勇下车就往里走,鞋子裤腿全沾满灰泥。沿项目区走了一圈,大约2公里路,哪该打造亮点,哪有什么问题,他一一指出,满文通心头热流滚滚。去年4月和12月,徐志勇先后两次生病住院,为了不让同事分心,他说服医生,上午上班,下午输液,一天假也没休,至今没人知道他这两段“病史”。

  干成事,更要不出事。严以修身、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清廉,是徐志勇始终坚持的操守,也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对大家严,对自己更严,尤其在率领大家讲正气上,他处处为先。这些年他自己值班用的床铺,所有床上用品都从家带、在家洗。办公用品即使小如一支圆珠笔,也用到一个字写不上了才换。个人进步的事,从没向领导说过跑过,他始终认为:“跑官不光彩,实干最光荣,占用公家的车和时间去跑个人的事,是一种耻辱。

  他这样做,整个队伍也这样做。满文通任职不到两年,开始以为农发办是个清闲部门,来了才发现“有着干不完的事”。去年临近春节了,一些单位已开始放松,而他们仍在加班加点。实干赢得尊敬。今年,南皮县人大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专门听取和审议农发工作,“这是自县农发办成立以来第一次。

  这是一个坚强的党性群体:青县农发办每年实施20多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其数量之多成为人们热议;盐山农发办主任王寅青去年当选省劳动模范,这个县的创新经验,省农发办专门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全市农发工作创先争优成为常态,每年在沧州农发战线都涌现一至两个最为突出的新闻人物,地方主流媒体给予重点报道……

  一个模范的家庭,一对共勉的夫妻,一位正直实干的人

  徐志勇出身于农村一个模范家庭:父亲是老党员,已年过8旬,当过教师,任过校长,曾多次获评县、市先进工作者;母亲19岁入党,在村里当干部,连年在县市评先进、当劳模;大伯当了3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现在83岁了,县委给送了牌匾:“为党鞠躬尽瘁,为民汗洒沃土”;他的岳父、岳母,也都是全省响当当的劳动模范……

  他对家庭同样有高度的责任。家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本场所,也是心灵的港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使他把个人修养与家庭及事业成功的辩证关系把握得高度统一,拿捏得恰如其分。他在对老人的孝敬及对女儿的教育上,有口皆碑,堪称楷模。他有一个成功美满的婚姻,他和妻子结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婚后数十年心心相印,相濡以沫。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敬重,相互支持。妻子是全市“人民最满意的公务员”。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从而在收获爱情和家庭幸福的同时,双双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

  初识徐志勇,觉得他脾气太好、太善,以为他工作方法过于柔软。在深入交谈中,彻底颠覆了原来的印象。发现他有着很强的原则性,底线就像高压线,从不逾越一步。他追求的是社会和谐与进取向上,从不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那一套。他善于凝聚健康力量,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实现既定目标一道攻坚克难。他善于求同存异、以情感人、诚实待人,全面启发人的潜能。他严谨干练,其行事风格像钉子那样一丝不苟。他的内心和外表辩证统一:外柔内刚,以柔克刚。“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他所坚持的,正是这诗意的蕴含。

  “老百姓不认大道理、大口号,就看你实不实,看你干了多少实事,看这些事究竟为他们带来哪些实惠。”徐志勇常说,农发办主任就是为农民谋实事的,是办事员,不是官员。办得好,群众赞成,办得不好,大家就有意见。党性和人民性始终都走在一条路上,党员干部也应始终和人民群众融和在一起。“只有当老百姓不把你当官的时候,只有当农民从你的所作所为中切身感受到幸福的时候,才会产生真实的感情。

  “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拥有这份感情,是弥足珍贵的收获。”徐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