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0.10.2014  11:45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既阐明了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民生的基本内涵。林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核心就是改善生态和民生。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既是我国林业的中心任务,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萨缪尔森的公共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共产品是指能够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最突出的特点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它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为我们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品、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观,这些生态服务和产品都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所必需的,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
  良好生态环境也是最为公平的公共产品。人民群众作为良好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和享用者,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国别肤色,人人都可以平等消费、共同享用生态环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生态服务功能就会丧失,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影响。《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提出,要保障和提高公民享有清洁生活环境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权益。这充分说明,公平享受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权益。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而“民生”的明确涵义,则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提出的。孙中山先生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这一论断奠定了民生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论述,是对民生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是重要的民生福祉。老百姓的生态需求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生活中所需的食物、水、燃料、木材和纤维等将无以获取;没有生态安全,就不会有水的安全、大气安全、粮食安全、木材安全、能源安全,甚至会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效益具有扩散性、外部性的特征,不仅惠及当地,同时也惠及周边、下游乃至更广泛的地区。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果,是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保护建设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也是对全球环境的重大贡献,必将惠及全人类。因此,良好生态环境也是覆盖面最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森林资源建设、湿地保护、荒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的热切期盼,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的产品,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之一。
  生态系统脆弱。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5%,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在现有森林资源中,中幼龄林面积比例高达65%,林分过疏、过密的面积占乔木林的36%。近10年来,我国的湿地面积减少339.6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仅为43.51%,湿地保护面临着湿地面积减少、功能有所减退、受威胁压力持续增大、保护空缺较多等问题。全国有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12万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6亿多人口受到沙漠化、石漠化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脆弱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依然是世界上生态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持续干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生态灾害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生态产品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有形生态产品和无形生态产品的需求都呈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我国的木材及其产品消费总量从2002年的1.83亿立方米猛增到2011年的4.99亿立方米,而现有用材林中可采面积仅占13%,可采蓄积仅占23%,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建设难度增大,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于2014年开展的“北京市民对城市环境和资源的评价和期待”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总体平均分值仅为66.5分,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下降5.7分。
  生态压力剧增。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的热点问题。1994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6.66亿吨,到2005年猛增到70.46亿吨,成为第一排放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减排增汇将面临更大的压力。2009-2013年的5年间,全国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200万亩,其中约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区毁林开垦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建设的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严守生态红线的压力日益加大。
   四、以改革创新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管理着45.6亿亩林地、8亿亩湿地、39.3亿亩荒漠化土地,肩负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首先,要把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保障。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资源监管制度、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监测评价制度、森林经营制度、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财税金融扶持制度,逐步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组织保障、依法治林、科技支撑、灾害防控、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和人才队伍等能力建设,全力推进林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把林业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林业的效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
  其次,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战略重点。要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快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必须树立山水林田湖统一治理的观念,坚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一是实施自然保护类生态修复工程,对尚未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二是实施自然恢复类生态修复工程,对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的生态系统加强保护,抓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三是实施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类生态修复工程,对难以自我恢复或需要漫长时间才能恢复的生态系统,通过人工辅助措施加快恢复步伐,抓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四是实施人工重建类生态修复工程,对已完全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人工措施加以恢复重建,抓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
  再次,要把林业科技创新作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林业发展关键在于科技,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已经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突破困难立地造林、湿地恢复、荒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建的技术瓶颈。“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提出的基本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林木新品种选育、人工林高效培育、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等关键技术的创新,构建高水平的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支撑体系。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林农对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集体林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为实现兴林富民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最后,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和不断增加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林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巨大的绿色经济体、资源循环体和碳汇聚集体,发展林业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增长,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扩大绿色就业岗位。因此,要继续加强森林经营、增加森林碳汇,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增强林产品储碳能力;同时要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竹产业、花卉苗木、林业生物产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沙产业等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是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先生所描绘的美好愿景。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为建设一个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公共产品更加丰富、民生福祉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美丽中国,作出林业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