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积极培育生态富民产业 加快城市绿色发展步伐

14.12.2016  16:02

    连日来,正定县曲阳桥乡邵同村村民王秀英每天都会跑到自家责任田,精心管护那3亩刚栽植的果桑树。“原来俺们村刮起风来,总是尘土飞扬,这两年政府号召在河滩上种了经济林,尘土少了,环境也改善了。”王秀英说,政府出资种树,挂果前年年领补贴,挂果后亩产4000斤,按每斤1元钱计算,亩收益就能达到4000元,这可比种粮食收益要高很多。

    省第九次党代会再次给王秀英这样有着绿色致富梦想的人指明了方向——要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加快推进太行山绿化、城区园林绿化,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的美丽 石家庄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石家庄在绿色发展的跑道上跑出漂亮的“加速度”,跑出“腾笼换鸟、凤凰涅 ”的新天地。

    造林增绿改善生态环境的号角已经吹响,绿色力量在不断汇聚,这场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的全民行动,定将成为我市城市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领全市加快转型、绿色发展的新步伐。

    构筑城市生态绿化新格局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一项重点工作。在绿色发展中,我市举全市之力在市区、城市周边、西部的山区、北部的滹沱河两岸以及村庄、道路周边展开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行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大气质量,构筑起多层次、多树种、多效益生态绿化格局,为建设 京津冀 生态环境支撑区和建设美丽石家庄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抓好中心主城区的绿化完善和改造提升、中心主城区周边的环城生态绿化工程的同时,我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全力打造重点绿化建设工程,并对全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两侧的绿化林带进行了建设。启动了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建设,规划造林300万亩,确保实现太行山绿化三年全覆盖的目标,构建省会西部生态屏障。

    坚持绿色发展,构筑城市生态绿化新格局。2016年,我市将完成造林绿化19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0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截至2016年底,我市将实现森林覆盖率38.5%以上,在2015年37.2%的基础上增加1.3个百分点。

    在城区园林绿化建设中,仅2016年秋冬季,主城区便实施了园林绿化“十大工程”,对1处铁路沿线、2个景区、4条水系、14座新建公园(含11座区级公园)、4座提升改造公园、13处街旁游园、77条街道(含64条区管街道)、30处街角、34处桥下空间的园林绿化建设及4处水系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实现新建提升绿地83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绿地623万平方米的目标。

    创建“三位一体”生态体系

    “一棵树就是一台吸尘器,一片林就是一座制氧站”,在综合采取“压煤、降尘、控车、迁企、减排”等措施的同时,我市把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作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抓,并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等系列活动为契机,举全市之力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

    美好的愿景,离不开科学规划。全市坚持城市与乡村一体,以全域统筹绘就生态建设新蓝图,并按照城乡绿化一体化的理念,高标准编制了《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构筑京津南部生态屏障”的发展定位,确定了核心区“一轴两翼、三环九射、七核百点”和拓展区“一带、一屏、三网、十块、多点”的建设布局,形成了城市、城郊、农村“三位一体”,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城市森林建设体系。

    同时,为了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尽早实现城市森林体系目标,我市主动引进了“项目林业”概念,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内容整合为城区绿化提升、环城防护林带、绿色通道等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大项目的实施带动林业大发展。

    在主城区绿化方面,截至2015年底,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9103.33公顷,较2010年新增2138公顷;绿地率达到40.62%,绿化覆盖率达到44.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0平方米,形成了以街道、河系绿化为网络、以庭院单位和居住区绿化为依托,以公园广场建设为亮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

    在环城绿化方面,实施了三环路两侧各50米宽绿化林带建设工程,西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滹沱河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环绕市区一圈的30万亩环省会经济林建设工程。在主城区外围实施了环城水系两岸绿化林带建设,建成了全长31公里高标准林水相依、林城相嵌的生态和绿化景观带。

    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西部 平山 、赞皇等八县、区的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东部的赵县、藁城等八县(市)、区的现代林果基地及农田林网绿化工程,北部的正定、新乐等四县(市)的磁河、大沙河两岸绿化工程,南部的 栾城 、高邑、元氏三县、区的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工程,另外还对贯穿全市境内的7条高速公路、3条高速铁路、4条国道、33条省道两侧各建设了30-50米宽高标准绿化林带。

    正是高标准的规划布局和“三位一体”“三林共建”“项目林业”的建设新模式,使我们的城市找到了绿色发展的方向,生态建设快速发展,森林建设体系初具雏形。

    让植绿护绿成为习惯

    造林绿化改善生态文明,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要运作好这一工程,必须有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机制。

    在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的征程中,我市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金整合、各方联创”的多元化筹资路子:市、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倡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开发。

    在创建森林城市的行动中,我市坚持财政资金向城市重点绿化项目倾斜。其中西山生态林带建设、石环公路防护林带和滹沱河防风林带建设,全部都是由市财政作为投资主体,采用立项、招标的工程造林模式完成,进一步提高成活率。

    在环省会经济林工程和太行山生态绿化工作的建设中,我市除了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外,还建立了“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投资机制,鼓励种植大户、 农民 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到经济林的建设中。这种机制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及造林大户的积极性,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收益。

    随着环省会经济林带相继开花、挂果,一条占地30.6万亩约200平方公里的经济林带环绕城市,实现了城在林中的美好愿望。其中,9个万亩以上经济林示范区、百余家百亩以上种植大户,依托独特区域优势,打造了一大批集休闲观光、采摘 旅游 于一体的观光采摘果园,带动了全市都市观光果业的发展。同时,这些规模大、标准高的经济林示范区,也已经成为我市发展现代果业的主力军,成了带动农民增收、果业增效,促进 县域经济 发展,推动我市由果品大市向果品强市转变的中坚力量。

    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使昔日靠天吃饭的荒岭岗长出“摇钱树”,让当地农民从一抹抹绿色中挖出了“金疙瘩”。比如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 公司 ,以该县王坡乡下峪村为起点,先后投入5.6亿元,开发荒山5万亩,栽植核桃树48万株,以“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民”的“五位一体”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带动5000多名农民从“绿色 银行 ”受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如今,植绿护绿已经成了我们这座城市的一种新习惯、一项新产业,不仅改善了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还使我市向绿色发展的方向快速奔跑,并让广大农民实现绿中掘金、增收致富的绿色梦想。(记者 董 昌 首席记者 靳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