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一线“创”意正浓
百万职工创新潮推动全市转型升级梦
近年来,我市把职工创新融入创新驱动大格局,积极搭建职工创新工作室,在车间厂房、生产一线,一批以劳动模范等创新领军人物名字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目前已经发展到460家,其中,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40家。
这些扎根生产一线的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技术创新、技能竞赛、技术培训、互动合作、成果展示、考核评估、表彰奖励,带动“百万双手动起来,百万个头脑转起来”,用全市职工创新潮托起全市转型升级梦。过去一年,460家职工创新工作室,获得技术创新成果260项,获得专利21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4128.7万元。
早春时节,记者走进企业厂房间,触摸涌动在普通职工中的创新脉动和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戴丽丽
石煤机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让创新融入每一位职工血液
石煤机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里高级技师王景峰(右二)正在为青年职工讲解先进操作法。
在冀中装备石煤机公司院内的两排参天大树上,悬挂着长长的红色条幅。条幅上“提质增效建设国内一流强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誓夺首季开门红”等标语异常醒目。公司工会副主席王玲珍指着这些条幅标语说,实现这些目标要建立在拥有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特别是技术工人大军的基础之上。而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其创新、攻关、协作、传技的优势,无疑成为打造这样一支队伍的发动机。
创新从来不是靠一个人单枪匹马闭门造车,它是凝聚智慧、合力攻关的结晶。
与全市其它企业一样,在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前,冀中装备石煤机公司也遇到了职工创新思路单一、成果转化难、重复创新等难题,2011年,公司在铆焊车间创建了第一家职工创新工作室,并制定完善了职工创新奖励、考核、评估、成果展示等制度,至今,该公司已经拥有14家职工创新工作室,基本覆盖了生产、质监、管理、技术等一线车间和职能部室,其中市级命名的三家。职工创新工作室,集中人才智慧,成为创新成果“孵化器”,使职工创新从“单枪匹马”到“全线作战”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以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两年多来,该公司已经有337项职工创新成果诞生。
“思路有多宽,创新的空间就有多大。再先进的设备也有提升的空间。”在偌大的铆焊车间,见到刘泡林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省劳动模范刘泡林时,他正和同事围着两个庞然大物进行最后的技术改造。这是大型钻机车用到的两个固定臂,长12.4米。2012年,刘泡林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创新工艺、调整组对方法、自制工装,为全国第一台地面瓦斯抽采欠平衡钻机车完成了固定臂和主桅杆的制作,当时的固定臂长12米。如今,固定臂长度由12米增加到12.4米,材质从普通钢到高强度钢,这都是刘泡林创新工作室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自我革新。如此庞然大物,直线度要精确到毫米,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刘泡林和工作室成员再次创新工艺、自制工装,反复试验,仅用一天时间,其中一个固定臂已经制作完成,另外一个也正在改造中。仅这一项技术创新将为企业带来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我们不仅是完成了一次创新,更为以后遇到同类问题积累了经验。”刘泡林说。在刘泡林创新工作室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20余项先进工艺操作法的整理资料,并在整个车间共享。
为了让每一项创新成果都能在生产线上闪光,冀中装备石煤机公司将全公司职工创新成果及时上传到公司内部OA办公系统,实现了从纸上到网上,从车间到公司全员的共享。记者在公司OA网上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专栏里看到,仅2013年就发布了213项职工创新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5项,直接创效300多万元。6367B连接体工艺改进、同心多环均布孔钻削装置、内外双锥度大件回转体类工件的工装……诞生于车间再应用于车间,一项项记录展示了每一项创新成果从提炼、创新到共享、应用的足迹。“每一项成果在公司各车间生产线上得到广泛应用,为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起到了助推器作用。”王玲珍说。
近年来,随着煤炭产业的优化升级,冀中装备石煤机公司加大了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力度,要节能减排、要降本增效,要开发新产品新市场,就要在职工中深挖潜力。作为河北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石煤机公司在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正进行新园区建设,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石煤机将在石家庄南部工业区崛起。以搬迁为契机,公司工会围绕生产经营进一步完善各类制度保障,提高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目标:2014年创新成果达到250项以上,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以上。
1 2 3 下一页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