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龙头舞起来

20.08.2015  10:36

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主导完成了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建成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西葫芦新品种“京葫36号”打破国外对我国西葫芦高端品种的长期垄断,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京科968”迅速推广至1600万亩,蛋种鸡新品种“京红”“京粉”占全国市场的40%,种鸡规模亚洲第一。科技对首都农业的贡献率超过70%……

这一项项令人瞩目的成果,都与一个名字密不可分——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北京农科城)。

2010年8月,科技部、农业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启动建设北京农科城。北京市科委负责协调推进北京农科城的建设工作。

这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史上的大胆创新。

这是北京市科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

理念创新——

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北京农科城在哪里?

听到这个提问,北京农科城领导小组秘书长、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笑着回答:“北京农科城并不是建筑意义上的"城",而是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的科学集成。

北京农科城首先是理念的创新,其核心理念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闫傲霜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北京虽然地少水缺、不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却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信息优势和金融优势。其中,科技优势尤其明显:拥有国家级种质资源40.18万份,居世界第二位;聚集了100多家国家和省部级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专业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农业科技人员2万余人,两院院士占全国的50%,每年新育各类作物品种400个左右。

凭借科技、信息、金融等这些颇具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业,北京农科城把“微笑理论”引申为“两端在内、中间在外”的产业服务模式,即:高端研发、品牌服务和营销管理在北京,生产加工在京外。这一战略定位既可充分发挥北京的区位、科技、信息、资本和市场优势,又能充分利用京外的自然资源。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只有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闫傲霜说,北京农科城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以要素聚集武装现代农业,以信息化融合提升现代农业,以产业链创业促进现代农业为主要特征,以“高端、高效、高辐射”为目标,强化高端服务、总部经济研发、产业链创业和先导示范等功能打造,通过科技与服务的结合,促进村镇、产业与区域的整体突破与升级。

北京农科城采取了“一城多园五中心”的建设布局:“一城”指的是与信息网络相连接的北京城;“多园”是建设若干特色鲜明、专业性强、辐射面广、科技与服务结合紧密、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的特色园区为实施载体;“五中心”是搭建国家层面的高端支撑服务平台,即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和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

北京农科城给自己确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打造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创业服务中心,面向世界,立足北京,服务全国。

体制机制创新——

三位一体”实现高效管理,“一城两区百园”谋求资源共享

践行新理念,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

据闫傲霜主任介绍,按照“政府行政协调、投资管理运作”的方式,北京农科城在全国首创了北京农科城管理委员会、投资管理委员会、投资管理公司“三位一体”的运行管理模式,把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政府的引导职能,又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北京农科城已凝聚了10多个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联盟和2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和服务机构,以及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海外高层次人才纷纷来此创新创业,形成了首都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协同创新格局。

如今,北京农科城的管理模式已被复制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农业科技园区。

如何更快更好地发挥北京农科城“服务全国”的作用?在科技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农科城积极探索跨省市的农业科技合作新机制——

2012年7月,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北京农科城与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进行“一城两区”战略结盟,并启动了“一城两区百园”建设工程(简称“121”工程)。为把战略结盟落到实处,建立了“一城两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高层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网联办公制度等协同创新实施规则,以实现科技资源和政策联动共享。

在此基础上,2013年12月,由北京农科城牵头发起,全国100多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时任“一城两区”联席会轮值主席的闫傲霜表示,园区联盟将以社会化管理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在大平台上实现大联合,在大协同下实现大发展,更好地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除了行政结盟,我们还发起建立了信息联盟和基金联盟,真正实现联动共享。”据闫傲霜主任介绍,目前北京农科城已初步建成全国农业科技数据源中心和服务源中心,为30多个省市提供冷链物流、农情监测、物联网技术等服务,与80多个国家的农业科技园区实现网联;建立了以社会资本为主体、以基金群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起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基金,并实现了园区间互投,有力推动了园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让科技成果更快为农民造福

让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三农”,是建设北京农科城的最终落脚点。

北京农科城玉米新品种研发联合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团队选育的“京科968”,具备“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等五大特点。“光有好品种还不行,如何快速推广、把种子种到农民地里才是关键。”赵久然说,玉米是全球种业公司争夺的焦点品种,在市场开放、国内外玉米种子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新品种推广难度很大。“与国外的种业巨头相比,目前我国的玉米科研育种水平并不低,差就差在后期的制种、推广和营销上。

为加快“京科968”的产业化推广,北京市科委积极推动玉米研究中心与5家国内种子企业合作,于2012年2月成立了北京农科城玉米新品种研发联合体,玉米中心授权这5家企业推广经营“京科968”,后者一次性付给前者2000万元品种使用费。新模式催生加速度,到2014年底,“京科968”就在全国实现了1400万亩的产业化推广,平均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成为农业部主推的玉米品种。据赵久然介绍,今年该品种有望种植1600万亩以上,即便在旱涝虫病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依然长势良好。

据介绍,京科、农华和中单等“北京系”玉米品种的推广面积,已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8%。

本着“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的思路,北京农科城打造了生物种业、奶业、生物燃气等11条品牌产业链。

特色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昌平园开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和低碳农业先导技术示范,顺义园打造花卉研发、会展、创意、销售为一体的花卉服务产业链,通州种业园建成“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延庆园以生态循环农业为核心,建立起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园区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模式先进、集群效果明显、示范作用显著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格局,共吸引132家院所、企业入驻,园区总体产业投入超过40亿,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

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提升首都现代农业国际化水平。目前,北京农科城已与81个国家和地区、3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德青源生物能源装备出口美国;力促北京杂交小麦新品种出口巴基斯坦并大面积种植,增产效果达到30%—50%;助力世界草莓大会、世界葡萄大会和世界种子大会、国际马铃薯大会等系列国际会展,让北京农业科技成果大放异彩。

短短5年,北京农科城就有如此丰硕的成果,的确出乎我们当初的预料!”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如此评价。

改革创新不停步,现代农业正当时。据闫傲霜主任介绍,今后北京农科城将继续发挥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农业创新和服务要素聚集平台的作用,重点在四方面发力:深化种业科技创新,推动良种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开发;实施食品安全保障科技创新工程,构建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加快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加强“京津冀”对接合作,探索园区联盟引领“三农”发展新路径。

高端先导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总部,现代服务业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载体,农业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基地,城乡统筹和四化同步的发展引擎——放眼未来,北京农科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