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化转型与创新渐成热点 2015发展目标:整合·共享·畅通

06.01.2015  11:43

    着科技发展,新技术不仅颠覆了传统产业,更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而信息化也站在科技发展的潮头浪尖上。

  作为国家整个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息化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在2014年12月28日召开的全国环境信息中心主任工作会议上,“整合、共享、畅通”成为与会代表谈论最多的词汇。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常态下,机遇和挑战并存,环境信息化如何跟进新形势?如何开创环境信息化发展新局面?信息化发展还存在哪些瓶颈?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中心主任及部分主管厅领导各抒己见,交流心得的同时,也为环境信息化的发展把脉。

  环境信息化,正在信息化浪潮中破浪前行。

  ■现状——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环境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

  2014年初,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我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个新框架不仅预示我国新的信息化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也预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竞争将有新的突破。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也迈入新常态,这其中,环境信息化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一年来,环境信息化发展扎实有序推进。投资57954万元、历经4年多的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顺利进入了整体初验阶段,在项目带动下,全国各地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多项项目成果在省级得到延伸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环境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

  而另一项由环保部牵头、以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目标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将联合十大部委,目前项目需求分析报告已通过评议,立项在即。

  2014年,环境保护部专网已接入部、省、地市、县四级环保机构和绝大部分直属单位,集中运维、虚拟化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为未来构建“环保云”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还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与业务应用,提升环境信息服务能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推动信息公开和政务互动。在信息安全保障方面也有所突破,通过调查、检查,初步摸清环保行业信息安全现状。

  ■亮点——

  深化业务应用,统筹规划归口管理

  在全国环境信息中心主任工作会议上,北京、河北、内蒙古、云南四省(区市)信息中心荣获了环境信息化推进示范单位奖。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将这4家单位的获奖概括为信息化推进环境管理的“示范”。

  2014年,各省结合自身工作进展和业务创新,瞄准环境信息共享目标,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信息化工作离不开“一把手”的重视,近两年各地纷纷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统领环境信息化工作。在北京,由市环保局局长担任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设在信息中心,实现了全局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项目立项、系统开发、应用推广、运维保障等工作归口管理。

  在方法和制度的探索上,河北走在了前列。2014年,河北出台了《河北省环境保护厅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在政策、资金、机构、业务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设了“智慧环保”云计算中心,“软硬兼施”确保全省环境信息化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归口管理。信息基础能力不断增强,圆满完成APEC会议信息化保障任务。

  统筹信息化发展要有“明白人”,云南积极践行CIO制度,由正厅级领导专职分管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整合不断加强,业务协同不断深入,“数字环保”项目第一阶段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信息化效益逐渐显现。

  内蒙古自治区则以“环境信息化需发挥统领作用”为目标努力推进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环境信息化能力。以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为切入点,推进全区环境信息“云化”管理。

  有了大量数据怎么用?江苏更是培养一批数据专家,进行大数据分析,定期会商采集到的环境监控数据后,再对企业进行现场核实,做到了提前预警。

  也有不少地方信息中心按照大数据的理念,将环保内部数据集中起来,并适时开展虚拟化平台建设工作。海南信息化系统逐步向乡镇迈进,河南通过信息化提升精细化管理,上海尝试用信息化统领环保业务。各地信息化工作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各具特色。

  ■困境——

  缺乏顶层设计,转型中职能定位不清

  与成绩和机遇相伴而来的,还有挑战和困惑。

  在会议的分组讨论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中心主任都对信息化的发展抱有信心和期许,却也对面临的困境深感无奈。

  在很多信息中心主任看来,凡是信息化发展有长足进步的地方,都离不开“一把手”的重视。对此,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也表示,信息化发展就是要“有人管”,只有“一把手”工程,才能有足够大的权限,才能统领整个信息化业务。

  毫不夸张地说,领导重视的程度高低决定了信息部门的水平,而没有地方领导的重视,往往存在各种机制体制的不顺畅,妨碍信息化的整合与共享,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相比“领导重视与否”,信息化发展更为迫切的需求是顶层设计。不少信息中心主任不约而同地谈及到顶层设计。“在地方环保的具体工作中,现状依然是系统林立,没有顶层设计,信息无法统一,更无法共享。”一位地方信息中心主任这样说。

  也有信息中心主任举例指出,即使硬件、系统整合得差不多,要深化却很难。往往是监控一套数据,总量控制一套数据,对不同部门报不同数据,这都是顶层设计中出了问题。而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有其特殊性,它是与业务需求相融合的。

  随着信息中心的转型,其定位和职能也备受关注。目前,已有地方尝试将信息中心整合成为监控和信息中心,而伴随而来的权界不清、职责不明,也让一些地方信息中心深感焦虑。有信息中心主任提出,“我们应该定位是管系统,而不是去执法。”还有主任认为,信息化应该处于业务之上、决策之下的位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实际问题。

  此外,能力建设不均衡、资金投入不足、队伍人才匮乏等也成制约信息化的发展的瓶颈。因为编制、经费等问题,信息中心无法吸引高精尖人才,而信息化的发展瞬息万变,对人才的要求更是求贤若渴。还有地方提及,应用系统研发整合还在各自为战,“怎么建怎么用”,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信息办副处长詹志明更是将当前称为一个“纠结的时代”,他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系统不互连互通,投入很大,而效益没有显现。同时,新技术发展太快,项目建好后刚要发挥效益,又有新的技术、新的系统问世,造成了信息孤岛存在,标准不统一,业务难以协同。

  “十二五”要解决这些问题,詹志明也提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需要多部门协同,改革业务流程;要以促进提升信息能力为原则,支撑部门履职的能力;要构建整体系统设计,不断调整顶层设计。

   ■愿景——

  从技术支撑向管理转型,数据开放合作共享

  不可否认的是,在环境管理转型中,信息化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是从助力、支撑、保障,到融合创新,最终引领发展的提升过程。尽管途径曲折,但前景依然可期。

  程春明在会议的发言中指出,综观信息化的趋势发展,是更加关注社会的需求,以开放、合作的理念,从硬件服务走向提供解决方案。

  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他认为,要从信息技术支撑向信息管理转型,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最终为决策提供解决方案。这其中,离不开“整合、共享、畅通”。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程春明也强调,信息化发展就要是抓实效,要以全系统的畅通为基础,完善个性化的保障需求;以环保专网的资源整合为重点,努力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以运维为抓手,强化信息化工作管理与统筹,提升用户评价与体验。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检查,摸清底数,广泛调动各方参与。

  詹志明则强调3个转变,在建设方式上,要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从粗放向集中模式转变。信息中心也要转型,要从技术转向管理,发挥数据的综合作用,使数据变成信息,信息变成资源,资源变成知识,知识产生智慧。此外,还要转变环保的思维方式,要关注信息服务的开放性,一方面服务于公众,另一方面对环保以外的部门开放。

  未来无疑对信息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富春指出,信息中心先要有理念,运用信息化的思维方式,找到有效途径,为环境管理服务。没有固定模式,但必有有效的途径。

  环境信息化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在推进环境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站在环境保护业务全局的高度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必须采取战略管理的思想、方法和途径,才能保持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发展没有坦途,阶段不同,认识不同,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新鲜血液,信息化的康庄大道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