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京津山村拥抱“美丽”经济:留住乡愁 青山也“金山”

04.01.2016  14:42

  中新社石家庄1月4日电 题:环京津山村拥抱“美丽”经济:留住乡愁青山也“金山

  作者 鲁达 高红超 吕子豪

  冬日时节,奔腾的拒马河从村前流过,青山高耸,风光俏丽。53岁的南峪村党支部书记段春亭没想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村前的绿水青山也能变成“金山”、“银山”。

  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不断取得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一步步成为现实,“说走就走的旅行”、到田间乡野“寻找乡愁”在城里人中风行,一幅幅“美丽”经济的图景正在北京、天津周边的山村展开。

  南峪村是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的一个小山村,地处北京房山十渡景区与河北涞水野三坡景区之间,与北京直线距离仅80多公里。眼下,该村正利用这一优势,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从北京出发,沿北京“大外环”中的张涿高速行驶一小时,下野三坡出口即到南峪村。

  群山脚下,白墙灰瓦,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矗立村旁,沿新修的村内环线道路而行,寂静、秀美的村庄呈现眼前。人们难以想到,村内漂亮的公园以前是猪圈,篮球场所在的位置是垃圾堆。

  “拒马河就像一个天然屏障,以前并没给南峪村带来多少财富,反而成为游客与村庄之间的‘拦路虎’。”段春亭说,河上一座简陋的土木桥曾是该村通往外界的主通道,因担心被水冲毁,每到汛期就要拆掉。没了桥,本来3里路可以出村,村民们却要爬山绕行十多里,等到10月底把桥重新盖上时,游客已经不来了。

  “一人半亩田,靠天收”,段春亭说,2014年以前,该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600元人民币,是典型的贫困村。

  “长期的交通制约是限制发展的直接原因”,涞水县扶贫办主任丁树才说,耕地不足、产业缺失,教育及培训设施缺乏,村落“空心化”都加剧了贫困。

  随着2014年张涿高速通车,并在村北设置出口,变化正在这里发生。

  去年,共青团河北省委驻南峪村工作组进驻该村,帮助村里改造提升农村面貌;2015年11月,南峪村又入选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三星集团联合启动的“美丽乡村——三星分享村庄”项目,获得不低于1000万元的资金,用于村庄规划、建筑设计、旧民居改造和旅游开发。

  “旅游扶贫是非常有效、拥有长期稳定收益的举措”,丁树才说,据统计,野三坡景区一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2014年野三坡仅门票收入就达1.2亿元。去年11月,涞水县聘请了两家规划设计公司,开始做全域旅游扶贫规划和33个贫困村的旅游扶贫规划。

  保定市涞源县白石山脚下的寨子村已享受到红火的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寨子村党支部书记樊二刚说,“到白石山玩儿的京津游客越来越多,去年村里仅有两三户农家院,今年一下增加到30多户。

  据河北省扶贫办统计,张家口、承德、保定3个市的28个贫困县集中分布在北京、天津两市周边,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666个,贫困人口213万。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2015年12月26日河北省发布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旅游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创建10个全域旅游目的地和100个3A级以上景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综合性抓手。自2016年起,在3年内补助每个贫困村5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每年将不少于1000个贫困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范围。

  在一处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前,段春亭自豪地说,“今后,村里将按照这个标准改造民宿,发展农家乐。

  “北京有2000多万人口,这是南峪村可以拓展的巨大市场,改造完成后,村里的农家乐一定会更红火。”对未来,段春亭信心满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