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传承飞叉技艺 习练持之以恒
■王晓东在表演飞叉。
■王晓东与村里的老师傅交流心得。
●我觉得人首先要有一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你的本职工作,把工作做好,然后再找一个自己的爱好,这样你会感到生活很幸福。
生活语录
□文/本报记者 丛俊儒 图/本报记者 郄磊
自冷兵器演化而来的飞叉技艺,一直是石家庄高柱村的特色,在众多习练者中,44岁的王晓东是佼佼者。本期生活家,向你讲述王晓东和他的飞叉。
戴着眼镜,一脸笑容,文质彬彬的王晓东,很难让人能联想到他居然是练飞叉的。等他将3斤重的飞叉,舞动得上下翻飞之后,你才会领略到,这个外表书生气十足的人,有另一面。
44岁的王晓东是石家庄高柱村人,这是个有着习练飞叉传统的地方。王晓东自20多岁接触飞叉,20多年来一直未有间断。他的飞叉技艺,被村里老人们评价为“非常突出”。私下里,常有人称他“叉王”,而王晓东本人对此一直给与否定,“我只是个飞叉爱好者,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
常练常熟
飞叉是一门观赏性很强的技艺。见到王晓东之后,未聊几句,他便下场开始活动。只见他周身收拾利落,一把齐眉高的飞叉在手,轻轻一抛,便在胳膊上转动起来。单手转、双手转、伴随着“哗啦啦”的响声,这柄飞叉越转越快,动作招式也越来越复杂。他下腰向上一抛,飞叉在空中如螺旋桨转着下落;胳膊一抖,飞叉转到背上。“苏秦背剑”、“老树盘根”、“雪花盖顶”、“凤凰单展翅”……场地中,飞叉仿佛有“灵魂”,随动作变幻,如一条“银龙”,不断缠绕在他身边。那一团精气神,似乎笼罩四周,让人赞叹。十几分钟后,飞叉停、响声静、王晓东平心静气站定,又是一脸笑容。四周观赏者,愣了一下回味过来,叫好声此起彼伏。“常练常熟。”他说。
辛苦付出
王晓东能接触飞叉,与生活的环境有关。高柱飞叉由来已久,一代代高柱人,口传身授,将这门古老的技艺,让村里的后生们传承下去。
在王晓东的记忆中,村里老一代的飞叉艺人们,在春节之后,有集体汇演的习俗。正月里,艺人们光着膀子,穿着土布棉裤,飞叉在身上翻飞,一身腱子肉舞得汗水淋漓。舞到一处,还会有人抬出八仙桌,艺人们站在桌上表演,方寸一平米范围,照样是运转自如。舞到尽兴处,还有人端酒菜奉上,喝一口暖酒,表演继续。在这种氛围很浓的环境中,王晓东自然对飞叉有一种亲切感。
1991年,王晓东高中毕业开始工作,当时村里的飞叉队正招募培养新人,一种生活回忆,一种对飞叉的好奇,让他成为新人中的一员。
向老师傅们学习之后,王晓东发现这门技艺观赏性强,练习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是要掌握平衡,找平衡点,平衡点找到后,开始学习招式。胳膊与飞叉接触时间久了,皮肤摩擦得尽是伤痕,只等伤痕愈合之后,算是过了关。
让王晓东感到比较困难的还是学习各种招式。“刚开始,经常舞着舞着就掉叉,有时候躲闪不及,砸到腿上就青一块紫一块。但是老师傅们也是这么过来的,想学好这门技艺,不吃苦不行。”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王晓东印象中,冬天最冷的时候,手都冻裂了,“但是你不能戴手套,一戴手套手感差了很多。”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摸索,王晓东的技艺开始娴熟起来。比如一招“脊梁滚”,即让飞叉以背部为点,绕圈到胳膊上,他有一次来了兴致,绕了400圈都没有掉叉。在观众们钦佩与掌声的背后,是他持之以恒的付出。
享受过程
王晓东的本职工作是电力维护,练飞叉并没有耽误工作。“我觉得人首先要有一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你的本职工作,把工作做好,然后再找一个自己的爱好,这样你会感到生活很幸福。”
多年习练飞叉,让王晓东感觉自身有不小的收获。首先是强身健体,他现在练得肌肉发达,很少感冒。其次是感觉很快乐,“现在我觉得要是有一阵不练,浑身感觉不舒服。我很享受练飞叉的过程,也能给观看者带来快乐。”
更重要的是,飞叉是高柱的特色,他感觉作为高柱人,有义务把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马上又要过年了,王晓东和其他“高柱飞叉队”的队友们也正在为年后的汇演筹备着,准备给观众们带来精彩的飞叉表演。
【互动】
寻找生活中的玩家
琐碎与平淡的生活中,总有一处让你值得停留的“风景”。或许你喜欢搞各种收藏,也许你热衷于各项运动,或者你喜欢养鱼、遛鸟、烹饪、刺绣、音乐……如果在你的爱好领域中,你能玩出花样,玩出与众不同的风采,那么你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生活家”。懂生活,爱生活,怀着乐观心态,与我们讲述你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欢迎拨打13784399345,分享你的生活故事。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