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玉米增产不增收:除了减面积 如何去产能

15.02.2016  13:49

  随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我国粮食市场供需整体宽松,玉米等品种呈现出阶段性过剩特征。粮食生产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去年11月,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总体思路是在巩固提升优势产区产能的同时,适当调减非优势产区产能。粮食种植结构将进行怎样的调整?种粮农民目前收入状况如何,还有哪些顾虑?下游粮食加工企业如何看待和应对调整?

记者深入玉米种植大省吉林进行了实地探访。

不管怎么调整,卖得出去,农民才敢种

“玉米增产了,却没增收,开春这地该咋种?”这几天,吉林省松原市伯都乡伯都村农户武君一直在寻思。

54岁的武君种了20多年地。去年,他把玉米的种植面积由2垧多增加到4垧,一年下来,打了9万多斤玉米。

粮食增产,粮价却跌了。2015年,国家临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确定为“国标三等”每斤1元,比上年每斤降价0.12元。“按一斤玉米少卖1毛钱算,一垧地就少卖2000多元钱。”武君掰着手指头计算去年的收入,仅仅是没赔钱。

“今年天暖和,有的‘地趴粮’捂得发霉了。咱家还好,脱粒后,直接放到苞米楼子继续晾干。”武君指着自家院里存粮的地方向记者介绍,“打算过了年再卖,干苞米还能多卖点钱。”

记者了解到,去年12月中旬以来,吉林省临储玉米日进度在6亿斤以上,并保持平稳略增态势。截至1月27日,全省累计收购新粮658.1亿斤,同比增加233.4亿斤。

看着村里的左邻右舍都在卖粮,武君也有点着急,担心过了春节价格会更低。对于新一年的玉米价格,农民们普遍预期还得再降, 一部分人打算把地流转出去不种了,或是盘算着改种别的。

对此,武君倒有自己的看法,“地还得种!农民不种地干啥?明年还打算种玉米,咋说种这个还能有人收。好好种着,一垧地要是打个3万斤,也能剩点钱。”他觉着再不济,还能剩点柴火烧,“冬天就靠烧秸秆取暖,不种玉米,不也得花钱买柴火么。”

武君算了笔账,改种大豆,一垧地一般产5000斤左右,市场价一斤在2元上下。“大豆不值钱,产量还低,好多品种干长苗不长豆。”

种点花生、蔬菜呢?他也琢磨过,“有技术指导也能种,但关键是卖得出去,才敢种。”

“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关键得看收益,根子上还是市场说了算。”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孟繁野,扎根农村几十年,对此深有感触。

玉米的生产现状、耕地的过度利用,让种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这也能给耕地提供适度“喘息”的机会。尽管近年来土地加速流转,规模经营不断扩大,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没有根本改变,这也成为种植结构调整的一大障碍。

“比如,伴随种植结构调整提出的适度休耕,可是怎么休,让谁休,谁给拿钱,谁来监管都是问题。一家一户农家说休了,实际没休怎么办?”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认为,种植结构调整需要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循序渐进地实现。

加工企业加紧优化工艺,调整效应向上游农业生产环节延伸

一段时间以来,玉米原粮价格居高不下,深加工产品价格持续回落,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面临停产、限产。据了解,目前吉林省10万吨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22户,能够正常生产的14户。吉林省每年玉米加工能力300亿斤,但实际只达到200多亿斤。

尽管如此,吉林省松原市嘉吉生化有限公司去年仍然注入9亿元现金支持项目扩容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总经理肖非认为,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具有天然优势,距离煤炭和原料产地近,在这几年的艰难期,企业最大限度优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截至去年底,整个吉林粮食库存依然比较大。全省粮食库存1076亿斤,其中临储玉米885亿斤,占库存总量的82%。

“眼下,公司场地存放3.5万吨玉米,是企业15天左右的用量。”肖非介绍,这个量都是1920元一吨收进来的,价格一降,收粮量迅速下跌。

“把粮食就地加工转化,既保证农民收益,也能让加工企业生存,同时解决就业问题,这就是最大的效益。”韩福春说,对于政府来说农户和企业“手心手背都是肉”。

政策性收储要求玉米生霉粒在2%以内,生霉粒超标则需要通过深加工企业就地转化。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吉林省对企业在省内自购自用的玉米按实际加工消耗给予每吨250元补贴。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2015年约收入生霉粒2%至5%的玉米26.8万吨。得益于补贴政策,公司2015年减亏6670万元。

“从长期看,只有解决国内外价格倒挂,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产能,实现玉米就地转化,解决农民卖粮难和短期库存积压的问题。”肖非说,这样企业产品才能冲到国际市场上竞争。

“1吨玉米一年库存成本184元,而且只能存3年。各个部门都得抓紧研究如何依靠市场手段找到销路。”韩福春说。他认为,目前“靠天吃饭”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这几年赶上丰水期,粮食收成好。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粮食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不能放松。”

从今年起,吉林省每年将新建仓容300万吨、新增外运能力50万吨、维修改造烘干能力300万吨、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3万套,力争实现粮食顺畅有序流通。

“东北气候适宜存粮,库存大一些对吉林省是利好。”韩福春说,粮食仓储业快速发展,也成为拉动吉林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调结构还得依靠市场,粮食生产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作为粮食主产区,吉林省每年粮食产量在700亿斤左右,其中玉米约560亿斤,稻谷约120亿斤,大豆约8亿斤,杂粮杂豆约20亿斤。

据介绍,去年,吉林省大米销售形势好,一斤大米市场售价1.65元左右,高端大米则卖到40多元钱一斤。大米市场好,带动了稻谷销售,该省120亿斤稻谷中,超过100亿斤实现了通过市场销售。

“水稻变大米”不给仓储增加困难,还能卖个好价钱。如今,吉林省正力争用三到五年把吉林大米打造成中高端大米,争取每斤平均卖到6元钱。

和玉米价格下调相比,水稻价格相对稳定。“榆树市还有十几万亩的潜力地块,靠近水源,可以旱田改水田。农民更容易接受。”孟繁野说,为了调整种植结构,榆树市还结合黑土地保护项目,通过对农民进行补贴,推广大豆种植。

1月,虽已是冬闲季节,吉林省临江市百余名农户代表齐聚一堂,参与藜麦种植示范推广培训会。

临江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很多乡屯位于高寒山地,适合藜麦生长。“随着‘退粮进特’的种植结构调整,临江市特色作物不断增多,今年将推广九十来垧地种植藜麦。”市农业和畜牧业局局长杜羿介绍。

去年,临江市四道沟元宝顶村农民李传武试种了23亩藜麦。“一亩产300多斤,企业按一斤8元回收。可种一亩玉米,就算产1400斤也才能卖1200元。”李传武今年打算再扩大种植面积,带领更多农户接种藜麦的订单。

“调结构不如调整市场。”孟繁野认为。目前,吉林省正加快资源整合和品牌培育,全力打好“豆米牌”。同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统筹抓好杂粮杂豆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粮食生产从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比如,抗虫害、含水低的优质玉米更容易卖出好价。”韩福春说,国家临储标准也导向优质粮食生产。

吉林省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方农牧交错区,国家也提出了以发展青贮玉米和粮豆轮作、花生、杂粮生产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其中,结合畜牧业发展需求,无疑成为前提。究竟该如何落实国家政策,吉林省农委相关人员表示,具体政策尚在研究酝酿中。(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