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彭村: 47年共绘一张村庄蓝图

08.10.2015  12:04

  驶下滹沱河大堤,穿过一片树林,进入献县段村乡彭村,顿觉豁然开朗:南北2条大街、东西5条大街横平竖直,都是20米宽。全村600多座住宅也都一样大:15.75米长、15.75米宽、4.7米高,方方正正,成排连片。

  村党支部书记魏福洪说,住宅大小是他们村47年来坚持的老规矩,有村庄规划图把着关呢。“47年来,经历了四任村党支部书记,户数增加到600多户,人口增加到1800多人,大伙通过种大棚菜、搞养殖,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前辈们给画好的规划蓝图,大家都在认真执行,谁也不敢乱来。

  在村委会,笔者看到了一张村庄规划图,还有一份规划说明书。伸展开,已有许多褶皱和褪色痕迹,但科学、严谨的规划内容仍清晰可见:节约用地,防止盲目大拆大建,村西南角暂不放宅基地;村中间未经规划的老旧用户,先迁至村南规划用地;村北环路以里的东西两排留为远期发展用地;村西北角的空地留给发展工业;街道和对外交通规划,以南北20米宽的大街为主街,村四周建设10米宽环村路……

  “这是由当时献县城建局的专家绘制的,还经过了献县人民政府的批复。”献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郝树利说,“一个村庄在几十年前就这么重视规划,这在献县是头一份!

  “15.75米长、15.75米宽,这样的住宅标准,放在上世纪60年代,称得上大气魄”,村党支部副书记范国杰说,“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杜万晴积极带领村民发展农业生产,先后成立了村办打井队、水泥管厂、电力设施器材厂等村办副业,村民生活较为富裕,但落后的村庄面貌和居住环境,成了村民的心病。

  由于历史原因,彭村村南比村北高出30多米,中间有一个几百亩的大水塘,芦苇茂盛。村民戏称,南部的村民都居住在高高的“山上”。每逢雨季,村南的水会在水塘汇聚,盛不下的水外流,村北经常被淹。

  为了动员在“”上居住的村民全部“下山”,让村庄面貌统一、整齐,村党支部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定下了这样的住宅标准,并开展了大规模的村庄治理。 “当年,不到半个月时间,‘山上’的257户居民全部搬迁完毕。”73岁的老村委会主任范福进说,1962年以来,杜万晴和随后的三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茬接着一茬干,村里都执行一个住宅标准,“四任村支书共建一个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段佳话。

  如今,彭村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占地2800平方米的养心广场已经建成,村民活动中心、游园、“孝德湖”正在建设,58条胡同也将全部铺成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