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颐:特长加分沦为特权加分直击制度之弊

04.07.2014  17:30

    辽宁本溪高级中学87名体优生加分涉嫌造假,目前辽宁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此次加分“诚信门”事件,虽然相关复测已经启动,但地点不公开、范围不公开,令公众疑虑重重;河南漯河市高级中学今年有74名学生获得高考体优加分也被公众质疑。足球4万,游泳8万……“假加分”“蹭加分”“买加分”,甚至有家长直接出钱办赛事给孩子“”冠军。(7月3日《京华时报》)

    高考体育加分项目明码标价,87名体优生涉嫌造假;一所学校体育加分人数占到全省的十分之一……在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瘦身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曝光出来的体育加分乱象让人担忧。针对曝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高考体育加分造假问题,挤出体育加分中的水分,维护高考公平,无疑很有必要。

    事实上,不仅体育加分靠不住,高考加分的公信力一直备受质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本没有提及高考加分的内容,但是在征求意见中,许多人建议规范甚至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以便减少“以权谋分”的腐败现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将矛头指向高考加分政策。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的三大“教育不公平”;76.9%的人建议让高考重新“”起来。在我看来,“一刀切”取消高考加分虽有因噎废食之嫌,辽宁本溪与河南漯河体育加分被质疑,还有此前清华大学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并不说明所有高考加分都有问题。但是高考加分造假丑闻不断被曝光与反对高考加分的汹涌民意,表达了社会各界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担忧。

    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本是为了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然而,在某些地方,高考加分项目俨然成了官员、富人与教师子女的专利。只要有钱有关系,从未参加过航模类比赛,根本不会武术套路,缺乏体育特长的同学,也可以享受高考加分,“特长加分”沦为“特权加分”,在加分考生的挤兑下,就连高考“裸分”状元也落选名牌大学。本该公正科学地考查学生特长素质的高考加分政策俨然成了权力寻租的道具。如此高考加分已经失去公正要义。对此,有网友调侃说:“哥加的不是分,是特权。”在执行过程中被歪曲的加分政策对高考公信杀伤力巨大

    应该说,“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高考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分数论英雄并非教育的本意。但是高分加分政策执行变形走样,让教育公平很受伤。高考加分丑闻不断曝光,高考加分的公信力也不断贬值。

    对此,我们既不能因为高考加分衍生的腐败问题,就全盘否定高考加分,也不能一味责怪公众思维僵化。尽管当前高考招生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评价与不拘一格的选才观,但是,“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误伤一些偏才、怪才,但是我们不能奢望权力阶层主动放弃既得利益。事实告诉我们: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寻租的空间越小。如果高考加分项目太多太滥,而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同步跟进,高考加分政策可能成为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

    在我看来,高考加分政策沦为权钱游戏,是对高考加分政策的警示,也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高考加分政策何去何从,值得探讨。即便目前不宜取消所有的加分项目,至少要压缩加分项目,严格加分程序。我们一方面要反思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体制的弊端,循序渐进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利,让更多素质全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脱颖而出,进入心仪的学府。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吸收广大师生、家长、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各种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制定科学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避免地方各自为政、随意加分。

    从根本上讲,“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不管高考加分政策如何改,都要把相关程序放到阳光下暴晒,并提高加分的腐败成本,让权力魔力失效,逐步挽回高考加分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