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物语:一个手提老木箱的“情报记忆”

18.06.2015  03:27

燕赵都市报记者张昊/文 陈建宇/图

在石家庄铁道大学退休教师张家旭的家中,有一个父亲留下的破旧的手提老木箱。由于年代久远,木箱表面的油漆已经爆裂,精美的铜刻也已发乌。即使这样,张家旭对它仍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手提老木箱在抗战时期曾是交通员父亲的情报“中转站”,它见证了那个血与火的岁月。

每天把交换回的情报放进木箱

1939年10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张家旭和他的父亲张炳华就住在正获县的小西帐村,也就是现在石家庄市的东三环与长江大道交叉口附近。1943年,抗日形势逐渐严峻,八路军需要一位可靠的老百姓作为交通员,每天去敌占区交换情报。当时,张炳华家是全村唯一的堡垒户,这个重担自然也就落到了张炳华的身上。可是以什么身份作掩护好呢?想到自家有个磨坊后,张炳华决定以卖白面为掩护去敌占区交换情报。

据张家旭介绍,每天父亲都会骑着一辆自行车,后面驮着两袋面粉去敌占区找一位姓郑的同志接头。情报的主要内容就是日军4个主要兵营的驻兵情况。当时的石家庄一过白佛就属于敌占区,而张炳华接头的位置大概就是现在的休门街附近,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到了傍晚才能回来。

70多年过去了,张家旭依稀可以记得当年父亲交换完情报回家后的情景。张炳华会从地窖中取出木箱,在屋子里不敢开灯,他便借着月光把交换来的情报放进木箱,等待到时交给八路军。从1943年一直到抗战结束,张炳华没有出过一次差错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家中挖地道只为藏好这个木箱

张炳华家的房子就是农村的四合院,一间正房,两间厢房,在靠东的厢房北面是一间不大的伙房,伙房里面有两口锅,一大一小,小锅的下面直通院子里的地窖,而那个放着情报的木箱就藏在地窖里。据张家旭回忆,地窖是圆柱形的,在院子里是完全看不出来的。当时每个堡垒户家里都有地窖,挖它就是为了藏八路军和重要物品。

把箱子放到地窖里,张炳华还是觉得不安全,毕竟箱子里面的内容关系到每一位八路军战士生命的安危。反复思索后,张炳华决定在地窖里再向下挖一个洞,用于专门放置手提箱。出于安全考虑,交换回来的情报不能在身上过夜,于是张炳华每天都钻进地道,放回手提箱,盖上板子,敷上土踩实后才能离开。

村子里拆迁房屋又找到木箱

1968年,张家旭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铁道部宝鸡桥梁厂工作,临走时,张家旭还记得那个木箱还在家中的衣柜里放着。他上世纪90年代才又调回石家庄,回到石家庄后,张家旭听家里人说那个木箱在1972年翻盖完房子后就再也找不到了。听完之后,张家旭大失所望,因为在离家的这20多年中,张家旭心中一直想着那个手提木箱,那个木箱见证了父亲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爱国情怀。

去年9月15日,小西帐的房子拆迁,张家旭在临拆迁前再去老房子里看一眼,没想到这次真的就找到了父亲当年使用过的那个木箱。“木箱就放在柜子底下了,但是柜子腿很低,要是不仔细找还真找不到。”张家旭说,当时的木箱子上已经全是毛毛了,回家用刷子刷了三遍才干净些,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