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连片打造美丽乡村 提高农民群众幸福度
淀内碧波荡漾,绿苇红荷随风轻摇曼舞,淀边白墙灰顶的民居古朴典雅,白洋淀片区一派北国水乡风情;涞水县三坡镇、九龙镇依托野三坡资源,结合农家乐产业发展,综合开发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第六产业”风生水起;西柏坡片区按照“红色文化、太行风貌”和“乡村风情、城市品位”的定位,着力将山水、田园等自然要素和红色文化要素相结合……
今年以来,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放大综合效益,推动资源共享,我省集中精力连片打造美丽乡村。全省3006个重点村分成近200个片区,其中省里重点打造崇礼片区、白洋淀片区、北戴河片区、正定古城片区、平山西柏坡片区、滦平金山岭片区、廊坊北三县片区、固安片区和衡水湖片区九个片区。
半年多来,全省各地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幸福度为出发点,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全力打造生态、产业、文化相融合的美丽乡村。
高标准规划,突出地域特色,让每一寸土地地尽其力、风光秀美
规划是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质量。
本着对历史、对群众负责的态度,我省在连片打造美丽乡村中,按照“乡村风情、城市品位、各尽其美、城乡一体”的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通盘考虑片区的整体功能和特色,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
目前,3006个省级重点村已有2521个村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九大省级重点片区都由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担纲总体规划,已经省级审核并修改完成。
科学的规划,不仅让每一寸土地都地尽其力、风光秀美,还要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体现地域特点。
农民是村庄的主人,规划好不好,得看农民是否满意。在规划制定、修编和执行过程中,各地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坚持开门搞规划,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集中群众智慧,按照群众意愿把15件实事一项一项规划设计好。邯郸县在规划制定中,发放了3000份调查问卷,先后召开了40多场规划座谈会,充分听取民意,为高标准制定规划提供了接地气的民意信息。
文化是灵魂,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精髓。在规划和连片打造美丽乡村中,各地紧紧围绕村庄的地域和资源禀赋,注重发掘和修复村庄原有的文化、建筑符号,打造了张家口民居、太行山民居、官邸特色民居、皇家文化民居等一批别具风格的特色民居,保护修复了一批当地文物遗存,挖掘整理出了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和文化活动。
田园风光是乡村的主要特色,也是村庄有别于城市的显著特征。房前屋后规划成小菜园,种植的新鲜时蔬基本能自足;街道绿化设计成一街一景,处处透着精致;环村林、田间林注重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不同片区示范推广不同类型的用材防护型林带、花卉苗木型林带和公园绿地型林带等,使农村融入到了自然中。
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打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今年,我省在连片打造美丽乡村过程中,围绕农厕改造、村庄绿化、特色民居改造、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影响群众生活的老大难问题,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向新技术寻求答案、向新材料找办法、向新装备要路径、向新样式求发展,全面打造高品质宜居舒适的人居环境。
推广新技术。在农村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既是改变千百年来农村生活方式的一项重大变革,又是事关农民群众健康的大事。在推进这项工作中,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有的卫生厕所臭味重、高寒地区冬季易上冻、如何有效节水等实际问题,各地因地制宜进行技术攻关,用新技术一一破解难题。
为双瓮式化粪池的两个上瓮口加装长长的“脖颈”,为脚踏式冲厕器穿上保温“外衣”,或者为卫生厕所的储水设施安装电热板,冬季冲厕水管被冻问题迎刃而解;有的公司研发的节水防臭蹲便器和坐便器,便后只需200毫升的水冲洗,同时解决了节水和防臭两大难题。
使用新装备。农村燃煤污染严重,去年我省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解决这一“顽症”。今年,全省农村要在200万户推广既能烧秸秆、又能烧煤的新型炉具,每台炉具省财政补贴700元,使用秸秆压块的每吨补贴150元。同时,推广煤改地热、煤改太阳能、煤改电等清洁能源。
在民居改造和危房改造中,重点推广民居新样式和新型建筑材料。今年,我省有关部门根据山区、平原、丘陵地区的不同特点,印发了不同类型的民居新样式进行大力推广,并鼓励使用生土、泡沫混凝土等具有保温隔热效果的新型建筑材料,以及新型建材建成的装配式住宅等。我省还出台激励政策,对采用“四新”新建住宅的示范户,省财政每户补助1.8万元;对采用“四新”的旧房改造户,每户补贴3000元;对采用“四新”的中心村示范点,每村补助100万元。
大力发展“第六产业”,让农民富起来
在今年的连片打造美丽乡村行动中,全省上下不仅大力改善脏乱差的农村面貌,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一个舒适、舒心、现代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还大力发展“第六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我省将各重点片区作为“第六产业”的基地,运用多种手段,引进工商资本,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把特色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产业和都市休闲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让美丽乡村也成为生产力。
涞水县依托野三坡旅游资源,结合农家乐发展,将三坡镇、九龙镇的闲置农宅统一包装,引入市场机制统一开发,综合开发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打造“第六产业”示范园区,取得良好效果。北峪塔村拥有独特的“古石磨”文化,保定市奇芳阁餐饮管理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对全村70户闲置宅基地进行流转,打造以石磨、泥土为主要元素的“土语·石磨山村”;黄峪铺村由村集体投资,对农户的闲置宅基地进行流转,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发展民俗游。
清河县葛仙庄镇相连的岳庄、陈村、梨杭、史庄、尹才庄、茶店、花园7个村,虽然距羊绒制品市场仅两三公里,却一直是全县最落后、最贫穷的地方。该县将7个村庄与周边近3万亩山楂林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发展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4月举办了“河北清河·中国山楂之乡——首届乡村旅游暨山楂花节”,开幕式当天就销售各类农特产品5.2万元、羊绒制品10万多元;半个月共接待各地游客近10万人次,各项旅游收入近500万元。
今年,我省还计划安排省级以上项目资金6249万元,支持重点村发展种植、养殖业。同时,按照工业园区的思路和模式,谋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农业园区,力争每个省直管县(市)新建成1—2个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既有搞种植的,又有搞加工的,还有搞物流、旅游的,带动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民和村集体的收入。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马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