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消费比子女少”是对子女的提醒【长城时评】

24.02.2017  00:09

  这两天,南京在校大学生将陆续迎来新学期。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前不久,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的356名学生,带回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在家里对自己父母的月收入和消费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过半父母的月消费低于子女月消费。(2月20日《现代快报》)

  在上学期结束前,南财国贸院的学生们收到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回家了解父母的月收入以及月消费情况,再对比下自己在校的月花费情况,从而谈谈自己的体会。可喜的是,学生们都“胜利”完成了自己的作业。结论是“半数父母的月消费比子女少”。

  有的子女在校月花费两三千元,父母在家花费就一两千元。有的子女月花费1000元左右,父母在家花费只有四五百。“过半父母月消费比子女少”说明了什么?至少我们品尝的是两种滋味。

  第一个滋味是“亲情的滋味”。父母对于子女总是爱护的,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他们穿着最孬的衣服,却愿意给孩子买名牌。他们吃着最孬的饭菜,也要让孩子在学校不受委屈。子行千里母担忧,孩子去上学了,去外地了,总是父母不能割舍的牵挂。“过半父母月消费比子女少”我们品尝到的是亲情的滋味。

  第二个滋味是“失衡的滋味”。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浓烈的,用“比子女消费少”的形式表达着对孩子的关爱。而作为子女者就如此坦然吗?这是失衡的滋味,一家的收入就那么多钱,这笔钱合理的花销,合理的布局,才能确保家庭成员都不受委屈。可是,子女却无视了这一点,自己的花销远远超越了父母的开支,我们不该如此坦然消费父母的爱。理应对家庭也有担当。当我们在校园里比名牌的时候,比恋爱的时候,该想想父母在干啥?

  我们为这所学校的特殊作业而叫好。学校布置的作业,不该都是背课文、做数学,还应该涵盖亲情,涵盖社会,涵盖真谛。让学生调查父母的消费,就是让学生真正认知社会,认知现实,认知亲情,从而让他们有更多担当。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有知识有文化,还必须有责任有担当。这样的作业越多越好。这样的作业多了,培养的就会是合格的人才。

  看到“过半父母月消费比子女少”的调查结果,一些学生眼睛湿润了。但是,只有眼睛的湿润还是不够的,应该透彻的品尝这种滋味,要杜绝攀比的习惯,要结合自己的家庭收入来合理布局自己的消费,把钱用在学习上,用在知识的汲取上,而不是为了一部苹果手机和父母闹矛盾。

  当那些落入“校园贷款”陷阱里的学生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何尝不是花钱如流水的悲催?理财观念也该走入校园了。(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