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过坎,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

04.01.2015  14:39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常素莉)2015年元旦刚过,沉浸在喜庆气氛中的人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全省两会。

    新年新起点,聊愿望,说期盼。燕赵大地,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代表委员,回望刚刚过去的2014年,展眼已经到来的2015年,谈到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经济结构调整”的话题可谓一“”当先。

    传统产业是安家立命之本,淘汰落后要使传统产业更精更强

    201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常态”成为国家经济治理大逻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要新的发展方式,尤其是面对我省结构性矛盾突出、大气污染严重等特殊问题。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河北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2014年10月17日,河北钢铁集团石钢公司分别与石家庄市政府、井陉矿区政府签订石钢环保搬迁产品升级改造项目合作协议,打响了我省实施《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第一枪。

    一说到经济结构调整,钢铁等传统产业是绕不过去的话题。长期以来,我省形成了资源能源依赖型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矛盾突出,钢铁、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比重大,而调整产业结构,首当其冲的就是化解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

    2014年12月6日,冀南钢铁集团、河北太行钢铁集团、唐山渤海钢铁有限公司分别与所在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金融机构签署项目合作协议,这是我省落实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打出的又一组合拳。至此,列入《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的5个重点工程已有3个正式启动,标志着我省钢铁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计划,我省将通过推进联合重组,全省钢铁冶炼企业数量减少60%,组建15家左右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产能占全省90%以上,力争到2018年底,钢铁产能压减7370万吨。

    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压减过剩产能的目的,不是削弱传统产业,而是要使传统产业更精更强。传统产业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当家吃饭”的产业,仍要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压减、淘汰是减法,但我们要把它变成加法,减量增效。在压减时,要把品种、质量搞上去,把下游产业链拉长,或转移到国外去发展,使企业做得更强更精。”省委书记周本顺指出。“调优、调强、调精”仍然是未来结构调整的“主旋律”。

    记者了解到,搬迁后的石钢,将通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加快产品的上档升级,拉动中高端产品比例的提高。届时,石钢的高端产品比例将由现在不足10%提高到超过50%,企业利润也将超过8亿元。

    关停落后的必须要催发新生的,新兴产业是加法,要把它当做乘法来做

    产能压减、企业关停的目的不是一减了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有中生新”,关停落后的,必须要催发新生的。调结构,如果只有压、没有上,只有死、没有生,只有减、没有增,优化升级就成为一句空话,稳增长、惠民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光伏产业是我省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我省光伏产业发展规模全国第一、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是全国光伏行业唯一拥有完整产业体系的省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张家口市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强力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新型能源产业发展。目前,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8.3万千瓦,成为华北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据石家庄海关统计,去年1至10月全省出口光伏产品6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

    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去年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2.5%。在石家庄,中博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浙江乐城集团石家庄国际贸易城项目,凸显了省会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成效。在衡水,养元智汇饮品、威克多服装创意产业、亚森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等项目,展示了当地“有中生新”、“无中生有”的成果……

    “调整产业结构,必须把新兴产业搞上去。发展新兴产业,是加法,要把它作为乘法来做。”这已成为全省共识。各地都有一批实力强、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企业,有的有自己的专利产品,有的引领同行业的技术革命,这是优化我省产业结构新的支撑。专家认为,只要积极引导,加大扶持力度,短期内就会超常规发展,实现乘法效应。

    项目是稳增长、调结构的最佳结合点,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越要通过大项目实现增量调整

    当前,我省一方面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项目建设成为稳增长、调结构的最佳结合点,更是“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重要载体。

    在北汽黄骅汽车生产基地,投资50亿元的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实现了年产2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目前,项目二期正在加紧筹建。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二期投资将实现年产40万辆的整车生产能力,全部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400亿元,并带动周围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新常态下稳增长,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紧紧抓住项目这个关键不放松。正如省委、省政府所做出的判断: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越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通过抓项目实现增量调整。去年前10个月,全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8.1亿元,同比增长16%。全省“双百双千”工程在建项目年计划投资5028.8亿元,实际已完成4860.5亿元,占年计划96.7%。879个计划新开工项目中,已有850个如期开工。

    鼓励类产业项目明显增多是我省项目建设的重要特点,这也正是解决我省产业发展“青黄不接”问题的关键。2014年,在我省重点项目中,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44%,现代服务业项目占21%。这些项目必将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

    据了解,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产业投资增长20%以上、10亿元项目达到1500个”的目标要求,今年省级重点抓“三个一百”项目,即100个续建保投产、100个新开工和100个前期项目,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项目,各市也要谋划推进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

    代表委员认为,新常态下,我省项目建设要重点把握四个方向:着眼于实现一体化发展,注重抓好与京津合作的项目;着眼于实现创新型发展,注重抓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着眼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抓好绿色循环低碳项目;着眼于实现跨越式发展,注重抓好后工业化阶段的项目。

【责任编辑: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