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就环境安全的坚固堡垒 ——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环境应急工作纪实
9月4日, 天津市环保局将事故区内的废水处理处置权正式交由滨海新区政府和天津港集团。这标志着持续了20多天的天津港“8·12” 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环境应急工作转入常态化治理阶段。
从8月12日22时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险化学品堆垛发生火灾引发大爆炸后环境应急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到环境应急工作转入常态化处理阶段,20多个日日夜夜里,面对复杂艰巨的任务,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迅速反应、科学应对,在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打了一场环境应急攻坚战。
在这场战斗中,环保人真正形成了全国的“环保战线”。事故发生后,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先后两次实地查看并现场指导废水处理工作。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于次日凌晨赶赴事故现场开展工作。在环境保护部的统一安排和调度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河北、北京、江苏、辽宁、山东、河南、内蒙古、山西共9支监测队伍参与应急监测工作,补充了应急第一线的力量。
在这场战斗中,环保人将爆炸事故的核心区以及周边作为战场, 在事故处置期间,连续开展24小时不间断监测工作。截至8月31日,共出动监测人员480人、1.7万余人(次)、应急车辆100余辆,动用仪器设备600余台(套),取得监测数据2.4万个,出具监测快报268期,全面反映了环境质量状况及动态变化,为政府决策、事故处置、稳定民心提供了有力保障。
火速奔赴一线 开展实时监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进一步做好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救援处置,实时监测和公布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数据,科学评估环境影响。
及时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应急的基础,也为后续应急工作的决策提供着科学依据。事故发生后,天津市环保局立即组织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工作。
8月13日凌晨0时30分,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获悉事故信息后,立即下令启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李加军作为监测人员第一个赶赴现场,组织现有监测条件率先展开气体监测。
2时50分,天津市环保局首批应急人员及相关专家15人,携带仪器设备20余套、监测车辆6部抵达,与先期到达的滨海新区环境监测人员会合后,在事故下风向浓烟最严重的地方立即布设点位开展监测。
3时40分,监测结果筛查出甲苯、三氯甲烷、环氧乙烷等事故特征污染物,环保部门立即向致电了解事故周边环境情况的天津市委代理书记黄兴国进行了汇报,为科学处置赢得了主动。
此后,天津市环保局持续对事故特征污染物实施动态监控,每小时报告监测结果。与此同时,天津市环保局紧急调动区县环境监测力量。10时左右,全市15个区县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全部到达,结合事故周边区域特征,共布设17个大气环境应急监测点位,全面实施监测。
经过1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8月13日下午16时30分,温武瑞出席首次新闻发布会,客观、全面地介绍了事故区域周边空气和水环境状况、监测点位布设情况和已经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
8月13日8时,依据应急监测规范要求及现场快速筛查结果,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孙韧组织技术人员迅速研究制定了第一阶段监测方案,确定了居民区、污水处理厂、地表水、排海口等重点监控目标和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特征污染物。13时,根据现场调查结果,进一步增加对大气中氰化氢、硫化氢、氨等污染物的监测。
此后,在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指导下,天津市根据污染物变化规律及事故核心区处置工作进展,先后9次调整监测方案,全面覆盖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共布设监测点位164个,覆盖事故周边4公里的人群及环境敏感区域,日获取监测数据1300余个。在开展高强度、大规模监测工作的同时,全面加强质量控制,对每一组监测数据,规范采样、严格管理,确保每一个监测数据真实、有效。
面对监测点位逐渐增加、处置工作配套监测力度的不断加大,天津市环保局还积极协调各方寻求支援,通过协调公安交管部门开辟应急监测绿色通道,并临时征用科技大学滨海校区实验室进行分析化验等工作,有效保障了监测数据发布的及时、准确。
各地迅速支援 勇士迎难而上
“监测数据可以做到这种程度,全国各地来支援我们的监测同行们功不可没。”孙韧坦言。
8月16日,李克强总理亲临事故现场,视察并看望了现场环境监测人员,并指示“要增强环境监测力量,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监测,及时发布权威准确信息”。
“大气监测要准确、及时。人不够,就调动全国的监测人员过来支援天津。”8月16日,陈吉宁部长来到天津滨海新区。为落实李克强总理的指示精神,增强一线环境应急监测力量,他亲自部署,调集各地环保监测力量赶赴现场。
8月16日,作为全国监测系统第一支抵达天津支援应急监测的地方监测队伍,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一批11名同志在站长谢剑锋的带领下顺利抵达指定位置。
8月18日、23日、31日,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分别抽调廊坊市、承德市、保定市环境监测站22名技术骨干投入应急监测。
面对领导的表扬和天津的感谢,谢剑锋总说出那一句让人感动的话:“我们是一家人!”谢剑锋的话,说出了全国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心声。
“下午5点40分,安全抵达天津。微信上好多朋友发来问候,谢谢关心。”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刘伟在“天津监测日记”中写道,“天下监测是一家,支援天津义不容辞!”
山东省济南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叶新强带领的3车10人支援队伍在8月19日到达现场,在他看来,能早一分钟到达现场,就能早一分钟开始支援:“中午接到通知,衣服也没换,穿着实验服就赶紧过来了!”
河南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申剑向记者介绍,“从8月18号早上4点30分进入现场一直到现在,我们没有一个人提出要返回。”在和记者交流的过程中,队员们手中操作的仪器始终没有放下,“抽调来的同志一句怨言也没有,只想着能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截至9月8日,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河北、北京、江苏、辽宁、山东、河南、内蒙古、山西共9支监测队伍的229人参与了此次应急监测,共携带监测设备131台(套)、应急车36辆。截至9月9日,仍有70余名外地支援应急监测人员继续奋斗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现场及周边地区。
勇士迎难而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环保人与天津市环境监测人员一起不分昼夜,本着对环境质量高度负责的科研态度,对事故区域周边大气、土壤、地表水、海水、地下水、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及排放情况等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监测,在及时准确发布监测数据、防止发生环境次生污染、主动应对社会关切、稳定民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合理处置 严防污染扩散
在加紧周边环境监测的同时,对于事故区风险防控和污染处置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一定要对事故废水严防死守,对核心区内外水体、管道等上下管网连接、封堵情况,再次严密排查,坚决防范事故废水流出。”陈吉宁对事故中的含氰废水的处置提出了明确要求。
“8·12”事故发生后,陈吉宁部长前后5天来到现场指挥研究应急工作。翟青副部长从8月13日凌晨来天津后,连续十几天坐镇事故现场,讨论磋商应急措施。
针对事故产生大量含氰污水,环保部门制定了 “前堵、后封、中间处理、不达标不排放”的应急处置方案。
事故发生后,天津市环保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立即关闭了爆炸事故附近的4处入海口,防止污水入海。之后,陆续封堵雨、污排水管道12处、地表水沟渠3处,防止含氰污水扩散,全面封闭天津港所有雨污收水口,防止降雨造成雨水井污水溢出。
8月15日,事故核心区周围紧急构筑了80~100厘米高围堰,防止事故核心区污水外溢。
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浓度的含氰废水,环保部门制定了不同的专业化处置方案。
针对部分浓度高的污水,通过罐车外运的方式,分别运送到合佳威立雅公司处理和大港鑫泰化工有限公司暂存。
对于完全与外部水环境隔离的管道中的废水,环保部门采取了就地处理的方法。按照“前封后堵,中间处理”的处置方案,根据受污染区域排水管网实际状况和排水流向,环保部门分区域布设了8套含氰污水处理设施。
为确保不对近岸海域水质造成影响,陈吉宁部长要求,外排的废水要按照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原则来进行控制。
陈吉宁部长不仅对事故应急废水的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还带来了多名专家与天津市环保局共同攻克含氰废水处置的技术难关。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有关企业近百人的专家技术团队,夜以继日开展技术攻关,在事故含氰废水处置中形成了多条“破氰”技术路线,并逐步开始投入使用。
在前期对含氰污水进行有效处置的基础上,为应对事故区强降雨的影响,天津市陆续打通了东排明渠、1号雨水泵站、6号雨水泵站和3号雨水泵站,确保了雨水出路畅通。8月31日和9月4日,事故区分别发生了两次60.1毫米和38.5毫米的强降雨,事故初期封堵的4个排海口全部恢复正常运行,未发生污水外溢和事故区域内涝的情况。
截至9月4日,天津合佳威立雅公司累计处理危险废物及化学品约21.82吨,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累计处理报废汽车1143.28吨。为科学评估事故周边区域土壤污染情况,环保部门还对事故核心区外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土壤,按照每平方公里1个筛查网格,共设置了73个检测点位。经检测,核心区外土壤氰化物全部达标。
主动及时回应 解除公众疑虑
事故区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也是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8月14日凌晨2时,事故区域下风向空气监测点位首次检出氰化物。环保部门及时、客观地公布了监测结果,并解读排放标准,明确短时间接触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影响,极大缓解了公众的疑虑和恐慌心理。
8月18日,事故区迎来了第一场降雨。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注意到,网络上开始热议“道路出现白沫、淋雨有灼伤感”等情况。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震马上带队对事故区周边地区的雨水、积水和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均符合标准。
之后,环保部门还针对8月19日关于事故现场存在神经毒气的传言,从环保角度进行释疑,并列举事故伤员全部为爆震伤、没有化学品重度病例的客观事实,将公众恐慌情绪消于无形;针对8月20日海河入海口出现死鱼的现象,迅速组织多家媒体跟随环境监测人员在海河入海口现场取样,3个小时公布海水监测结果,全程公开透明,极大地提高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充分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事故发生以来,环境保护部应急中心主任田为勇、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应急专家组组长包景岭、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等参加新闻发布会,直面广大新闻媒体,及时公开环境监测信息和污染处置进展情况,为维持舆论稳定贡献了积极力量。
除了有针对性地回应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环保部门还及时、准确、多渠道地发布环境信息。通过天津市环保局政务微博和政务网站每两小时向社会公布一次环境监测结果,确保公众能及时、便捷地查询到准确的动态监测信息。
监测结果显示,8月25日以来,事故点1公里范围外环境空气、地表水及土壤均已稳定达标,大气常规污染物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当。学校、居民区和企业各项特征污染物均稳定达标,未出现异常波动。天津港近岸海域水质稳定达到所处功能区要求,与历年数据相比无明显变化。
这是一场和平时期的战役,却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这是一场已经持续20余天、投入千人的环境应急之战。“爆炸现场有两片绿色,一片是部队官兵,一片是环保人。”参加事故应急处置的环保工作人员形象地说。除了抢险战场上的消防战士,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环保卫士们也用他们的实验仪器、监测装备,用他们的值守与坚持打了一场环境应急的硬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中国环保人用他们全力以赴、敢于担当的无畏精神和坚定毅力,圆满地完成了此次环境应急处置任务,为防止事故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为维护社会稳定筑就了一座牢不可破的坚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