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燕赵典故 话中华美德】一座喇嘛庙 胜抵十万兵
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的山峦之间,耸立着多座金碧辉煌的庙宇。这些有着汉、藏、蒙、维等多民族宗教文化特质的庙宇体现的是清政府安边抚远,使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治国理政理念。《听燕赵典故、话中华美德》今天请听《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在避暑山庄外的山丘上,如众星拱月般环列着十二座金碧辉煌的大型寺庙。在清代,其中的八座寺庙在北京设有办事处,并向清政府理藩院直接领取饷银,所以这八处京师之外的庙宇又称为外八庙。承德外八庙管理处行宫文保所副所长黄艳杰说,仅从这些寺庙的布局就可大致看出大清王朝的治国之道。
黄艳杰:外八庙都在避暑山庄的西北部,而且地势要低于皇帝所居住的避暑山庄,并且寺庙的大门都朝向皇帝居住的避暑山庄,呈众星拱月,百川纳海之势,代表西北的各少数民族紧紧的团结在皇帝的周围,是“因其教不异其俗”,以习俗为治的一种宗教策略。
康熙年间,镇守古北口关隘的大将蔡远曾上奏折请求皇帝重修长城以靖边关,可康熙帝并未允准。
黄艳杰:康熙思考良久,回复了一段上谕,“自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长修复,其时企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挡,治国之道唯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边境自固也。”所以他深深的抓住修民心,我尊重你们的信奉,在他的西北处修建了这些金碧辉煌的寺庙,以达到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政治目的。
在避暑山庄正北方,有一座占地面积最大,外形酷似布达拉宫的寺庙----普陀宗乘之庙。这座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是乾隆皇帝为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准备前来承德觐见而修建的。虽然已是隆冬时节,普陀宗乘之庙内的游人仍然络绎不绝,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对这座寺庙在我国各民族团结中的历史意义都有着基本的了解。
穿越岁月沧桑,小布达拉宫在燕山怀抱中巍然屹立,在人们心中,它是一个王朝政治远见的见证,同时也成为我国多民族团结统一的美好象征。
著名人文学者梁勇:虽然过去几百年了,但是这座建筑还依然屹立在我们现在的燕山腹地,所以我们今天都能看得懂,全世界都能看得懂,一看这座建筑,从建筑造型到建筑语言,所体现的就是民族团结的一种象征。(河北电台记者孙伟、承德电台记者冯华)